蚕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美农业的差异,究竟差在哪儿了下
TUhjnbcbe - 2022/10/12 18:39:00

本期我们继续中美农业差距的话题,上期我们介绍了美国农业的机械化所带来的优势,那么就有很多人问了,机械化既然这么好,为什么我国不大规模推广?我们也有广大的平原,比如说我们的中原大地——河南省。根据官方数据,河南省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7%,拥有农田1.2亿亩,乍一看很适合发展机械化农业,但先别忙着下定义,先来看看下面的画面。

这是河南省某市的一处农田,可以看到地面上的天地就像摔过的手机屏幕一样,被分割的极其细碎,而且每块田形状都不怎么规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耕地破碎化。耕地破碎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农村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的现状,河南省1.2亿亩的农田总面积不算少,可是均分到万农村人口头上户均才大约10亩地,与美国中部的小麦带玉米带农户相差45倍。另一个简介原因是我国过去实行的土地包产到户,虽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将大片集体工作的土地分给小农户,加剧了农田的破碎化。

耕地破碎化是制约中国农业走向机械化的主要原因,今天河南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在元左右,而一台手扶拖拉机的价格就在元,搭配上比重收割等各种型号的农机一套下来就动辄2万元以上,本来就是个不小的负担,即便农民真的咬咬牙买下一套农机,在短时间也无法回本,按今天河南农村人口户均10亩地来计算,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为每斤元。为受灾的情况下,小麦亩产能达到斤,刨去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花费,10亩小麦一年也就是块钱的收入,这个数字如果再减去三口之家的花费,还有农户在承包农田的时候,经常还按照土地肥瘦远近搭配分配,这就导致了每家每户10亩的土地还不在一个地方。这块种油菜,那块种玉米,离家近的地方还有个菜园子,农机也无用武之地。

中国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难道就没有适合发展美式大农场农业的地方吗?当然有,在山海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是我国的东北边城,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而且人口密度较低,东北三省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化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也相对较低,这就给东北农村留下的广大的工作空间。以黑龙江省为例,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占据了全省耕地面积的80%,黑土草甸土等肥沃土壤占70%以上,有利于发展大规模机械生产。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早在上个世纪就达到了全国的Top水平,年黑龙江的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就达到了96%。在科技贡献率方面,黑龙江的农业丝毫不不比美国逊色,保护性耕种、病虫害防治、农业行化作业方面都达到了一流水平。最重要的一点,黑龙江建立了大量的国营农场,这样农民就不用各自为政,可以一起进行集中化的农业生产,这几乎是中国现代大农场农业能否成功开展的决定性条件。今天国营农场旱作区的户均土地面积有亩,水田区的户均土地面积有~亩,各个农户之间的土地没有田埂铁丝网隔开,方便农机进行统一的翻地、播种、收割、喷洒农药,等到收购完成,大家再按照比例分钱。这个模式如果能推广,在当下的中国来说是最优的选择。年黑龙江省在受限于气候影响,一年只生产一季粮食的前提下,全年粮食产量达万吨,为中国第一产粮大省。但东北的农业在全国来讲并不普遍,河南省的情况才是中国大多数地区农业现状的缩影。人多土地少的问题在大江南北都存在,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珠三角更是如此。

这是珠三角地区传统的桑基鱼塘农业景观,是当地人在水多易涝的自然环境下因地制宜所采取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民在低地开挖鱼塘,用挖出的泥沙堆积成塘基,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形成了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肥基、塘基互养的良性生态循环。在桑基鱼塘的模式下,在当地户均土地面积只有三亩,但经济效益却十分惊人,一亩6塘4基的基塘地年收入可达上万元。

如果养殖的鱼苗选好,10万以上的收入也很常见,富有经济头脑的广府人在土地极限利用的情况下达成了利润的最大化。美国的大农场农业以很少的农业人口创造了很高的单位面积产量,其在世界农业市场的强势地位不容我们忽视,其先进部分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中国农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地域差异,土地分配等又制约了大农场农业在我国的普遍推广。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因地制宜发展最适合国情的生产模式,才是中国农业未来应该走的道路。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美农业的差异,究竟差在哪儿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