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绍兴日报
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
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
■记者俞其军
本报讯日前,嵊州市长乐镇种粮大户邢临龙与金庭镇晋溪村签订了承包亩粮田的协议。至此,今年开春以来,邢临龙已在金庭镇北漳、后山等5个村承包了亩耕地。“这些田块原来都是以种植花木等为主,经过‘非粮化’整治后,具备水稻种植条件。”邢临龙说,这些承包的田块今年计划种植“旱优73”水稻品种。
去年以来,嵊州扎实开展“非粮化”清理整治工作,效果十分明显。截至目前,该市退苗还耕田块总计超过1万多亩。为巩固“非粮化”整治成果,扩大今年粮食种植面积,嵊州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以及乡镇、种粮大户多方联动,尽早落实水稻种植面积。
嵊州有关乡镇因地制宜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以补助、奖励形式,公开招标承包。长乐镇通过“非粮化”整治后,恢复耕地面积多亩。该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公开向种粮大户招标。长乐镇副镇长杨钺介绍,镇政府将这些耕地以元一亩的价格承包给种粮大户,承包户亩产达到至公斤,补助金一次性发放,亩产公斤以上另行奖励,亩产低于公斤以下,补助款依次递减。甘霖镇也以同样的形式公开招标,激发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种粮大户过永华承包了甘霖镇11个村的亩田块。“我有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有现存的农机设备,加上政府的补助资金,有信心让这些原先的花木田变成高产粮田。”据了解,到目前止,嵊州“非粮化”整治后的1万多亩田块已全部被当地种粮大户承包。
“非粮化”整治后的农田,多为提水灌溉田,当年种植水稻有一定难度,这也是种粮大户较为担心的。为此,嵊州农技部门将节水抗旱水稻新品种推广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就在两年前,嵊州农技人员就选择了“旱优73”等节水抗旱水稻品种进行试点,摸索出一套水稻旱种旱管技术。嵊州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赵洪介绍,“旱优73”等品种耐旱性好,生育期可靠自然降水来满足生长,具备绿色天然的优势,管理上也省工省成本。去年该市试点种植的旱优品种亩产在公斤左右,当年在嵊州召开的全省节水抗旱水稻现场会上专门推广了“旱优73”品种。目前嵊州已组织3支农技小分队到有关乡镇指导推广节水抗旱水稻种植技术。另外,为保证田块的肥力,嵊州有关部门计划将巴贝公司工厂化养蚕后的蚕沙免费运送到承包大户的田头,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粮食产量。赵洪说,正常情况下,嵊州“非粮化”整治后的万亩田块今年粮食总产量可在万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