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脱贫攻坚和乡
TUhjnbcbe - 2022/7/10 17:28:00
北京白癜风治疗价格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的十八大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二十字方针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五大认定标准有很大的契合性,即食物与生计安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知识和技术体系,文化、价值和社会组织功能,景观和水土资源管理。活态性是农业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一特征的重要内涵就是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但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使遗产地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样板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从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探讨遗产地促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的路径。

1、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91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以主导产品命名,福建安溪铁观音、内蒙古敖汉小米、云南哈尼梯田红米、河北宣化葡萄、江西万年贡米、陕西佳县红枣、浙江绍兴香榧、浙江青田田鱼等,都是特色物产的典型代表。目前,这些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水平不一,有的已形成区域性名牌产品,但更多的产品影响力不足,在加强公共品牌建设上,用好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子招牌”,做有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力气,发展功能性食品和保健食品,拓展附加值。随着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影响力的加大,加之优美的生态环境,遗产地成为乡村旅游的热土。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都是一个考验,很多遗产地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短时间内大量游客涌入,生态系统难以承受之重,长此以往系统会受到难以修复的损害。由于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的限制,造成游客的体验一般。要适度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完善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等作用,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合理引入工商资本,防止出现农民将房屋“一租了之”以及乡村旅游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的局面。

2、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生态宜居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农村人居环境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村庄的清洁卫生问题,它是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三生”空间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农业文化遗产在本质上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同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作用突出。如,以云南哈尼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为代表的南方稻作梯田系统,不仅发挥着生产功能,更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所形成的“四素同构”系统,山顶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透水能力好,形成自流灌溉,梯田耕作有效保持了水土,这种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紫鹊界梯田一带就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的说法,这是对梯田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真实写照。遗产地蕴含了中国朴素的生态观,种地养地、循环利用,如,湖州桑基鱼塘形成了“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零污染。农业文化遗产的各功能中,生态功能是基础,遗产整体功能发挥以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为前提。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同时挖掘遗产地的生态智慧,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系统的“零排放”。

3、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乡风文明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农业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形式,包括传统精神信仰、民风民俗、民间传说、诗词歌赋、民间艺术等,这些文化形式对维系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风俗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发展民俗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例如,哈尼族对“寨神林”的崇拜使哈尼梯田的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良好,从而维系了整个系统的稳定。以瓯江鱼类和青田田鱼为原型的青田鱼灯,与青田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青田鱼灯舞,每逢重要节日和庆祝活动,青田都有鱼灯舞表演,不仅是人们欢庆丰收的重要表现,现在鱼灯舞还跳上了米兰世博会舞台,彰显了青田人的文化自信。这类民俗歌舞也是当前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重要的基础,成为吸引游客重要内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不仅展现出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而且保留着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风貌,这正是乡村振兴中留住乡韵、记住乡愁,保留传统文化基金,守护文化根脉的应有之义。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就要让这些文化形态“活”起来,注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博物馆保存、影像记录等形式,做好遗产的留存,同时加强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育,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4、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治理有效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文化遗产地人民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村规民约、节庆习俗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和社区管理功能,是发挥乡村自治、德治和建设乡村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例如在耕种收割时的换工互助习俗,人们受到的教化不仅仅是协作与互助的观念,还包含了礼仪、人际关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哈尼梯田“木刻分水”,紫鹊界梯田的“高水高走”,这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有效解决了水资源合理分配,维系了村民间的和谐。哈尼梯田上人们摆的长街宴不仅仅是庆祝丰收,更是传达了一种分享的喜悦。当前要把这些维系乡土社会关系的乡规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联系农村实际,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广泛参与的渠道,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价值认同,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5、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脱贫攻坚和生活富裕

已认定的91个国家重要农业遗产覆盖近40个国家级贫困县,且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区有很大的重叠性。农业文化遗产实质上是一个农业生产系统,农户是其真正的“主人”,遗产保护说到底是要保护好其传承人——农户,很多贫困地区的遗产地,生态脆弱、生产条件落后,保护难度更大。遗产保护只有处理好农户发展问题,尤其是农户生计问题,遗产才能获得有效传承。在现实中,遗产地群众探索出了通过特色物产、品牌效应、新兴业态、古村活化、文化自信等形式助力脱贫攻坚。遗产地也涌现出一批通过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实现生活富裕的典型。如,浙江青田县龙现村贴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标签后,成为世界有名的小山村,龙现村独特的山水文化、田鱼文化、民俗文化、华侨文化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带动了当地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发展,旅游业年收入万以上,成为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价值,通过多功能性发挥发展相关产业,越来越成为遗产地群众脱贫攻坚和致富奔康的路径选择。在产业发展中,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文化遗产的直接经营者和保护主体是农户,要把更多的就业创业的机会留给当地农民,让农民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中真正有获得感。

6、相关政策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二十字方针与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和保护与发展要求有高度的内在相关性,未来在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方面建议:一是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财政支持力度,整合涉及生态保护、产业融合、扶贫开发、全域旅游、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资金和项目,在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遗产保护与发展。二是推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实用人才,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能力。三是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参与遗产扶贫的途径,引导通过土地、农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股等形式,开发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孙庆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02):5-18.

2.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资源科学,6(04):-.

3.张灿强,闵庆文,张红榛,张永勋,田密,熊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下农户生计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7(1):-.

4.张灿强,沈贵银.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及其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3(2):-.

5.张灿强.探索遗产扶贫新路径[N].农民日报,-12-29(03).

(作者:张灿强、龙文军)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社会文化研究室,北京,)

原载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年第11期

1
查看完整版本: 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脱贫攻坚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