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电子刊上线中国防汛抗旱年9期
TUhjnbcbe - 2022/3/7 21:48:00
走进封面

年9期

桑园围——基围水利独有千秋

桑园围地跨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是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历史上因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桑园围始建于宋朝,后经数次修筑完善,逐渐形成集围垦、灌溉、防洪、抗旱、交通、运输、养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桑园围建成年代之久远、古窦闸之多、围内地域面积之大、众多历史遗存保留之完好,在国内外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中十分罕见。

史载,唐代中后期,中原饱受战乱之苦,一些人陆续南迁珠江三角洲。然而,珠江洪水频发,严重威胁居住和生产安全。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年),广南路宪张朝栋牵头治理,在西樵山下沿西江、北江筑堤防洪。明洪武二十九年(年),九江堡乡绅陈博民率众筑坝甘竹滩,堵塞倒流港,连接西北两江防洪堤,桑园围雏形初显。此后,经过历代修筑加固,形成基围、河涌、窦闸三位一体的灌溉体系。

桑园围是一项独创性圩垸水利系统工程,巧妙地利用了珠三角地势低洼、河涌众多的特点,重点构筑堤坝、窦闸、水塘、沟渠。部分窦闸使用‘人’字形木闸门,能够根据围内外、上下游水情调节,内涝水位高时自动开启进行排水,外潮或洪水水位高时自动闭合挡潮。桑园围修筑后,防洪排涝自如,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据《桑园围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年),“桑园一围,地连两邑,堡分十四,烟火万家,东、西两堤,长亘百余里,贡赋五千有余,为广属中基围最大之区。”每逢大旱之年,周边许多地方农田无法适时耕作,“而围民早已得水灌溉,翻犁播种,踊跃春耕。”

桑园围内,水利系统发达,生态环境良好,开启了珠三角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先河,独具岭南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桑基鱼塘”也应运而生。村民通过堤围、河涌、窦闸灌排,开发洼地、河滩,改造水塘养鱼,塘边植桑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良性生态循环。自清朝以来,佛山蚕桑经济空前繁荣,百姓富庶。

桑园围围堤全长68.85公里,围内土地面积.9平方公里,20世纪90年代灌溉面积约20万亩,至今仍保障着6.29万亩农田的灌溉和防洪排涝安全。历经余年的发展,围内古水利工程体系格局仍保存完好。作为珠三角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珠三角基围与长江中游垸田、长江下游圩田并列,成为我国古代圩垸水利开发三种模式,而桑园围无疑是珠三角基围水利最具代表性的工程。年,佛山桑园围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我国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级遗产。

目次走进封面

桑园围——基围水利独有千秋

特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子刊上线中国防汛抗旱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