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与遗传因素有关,又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是因胰岛素分泌或利用不足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发达国家发病率约为6%~10%,我国约为2%~4%。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消中”等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消渴、消瘅之病名,后世又有肺消、膈消之名。对于消渴病的病因前人多有论述,“酒面无节,酷嗜炙煿,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燥。”;“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等等论述均说明消渴病病因纷繁,其形成主要是由嗜啖肥甘、五志过极、劳欲过度所致。李老系统治疗糖尿病患者百余例,嘱其坚持服药,疗程过后,病人状态良好,三消症状明显改善。
消渴病常见口渴、多食、消瘦等症。口渴:此乃肾水不能上济君火,而君火刑于肺;饥饿:大肠龙雷火起,秘热于胃,胃被燥伤。胃气衰,欲得食自救;消瘦:肾水干涸,水火不能相济,肾阴耗竭。出现小便如膏如脂,耗伤气血,故乃消瘦。
消渴病大致可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临床上可以独而有之,亦可三消并见。上消受病:病见多饮而少食,小便如常,或小便清利,治其燥在上焦,属肺,又谓之膈消;中消受病:病见多食,消谷善饥,经谓:热能消谷,知其热在中焦属胃,又谓之消中;下消受病:病见小便淋下,如膏状,甚至面色黧黑,而形瘦,知其病在下焦,属肾,又谓之肾消。
一、阴虚燥热,病机之本
正常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化气,以三焦为通道,输送至全身,乃化为汗、尿排除体外。若津液内伤,一般应是口渴而小便短少。小便反多,则说明是肾虚阳气衰微,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以摄水,水尽下趋,因而“以饮一斗,小便一斗”。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因为脾液不能上荣于肺,而肺独燥,故多饮而渴。
李老认为:消渴的基本病机概而言之,不出二端,一为阴津亏损,一为燥热内生。究其病变脏腑可见伤肺,伤脾,伤胃,伤肾,临证多为疑难重症。阴津愈损,燥热愈甚,燥热愈甚,更能灼伤津液,如此往复,故日久终成不治。而阴津亏损之源,乃在于肾。肾为水火之脏,寓元阴元阳,真阴亏损,肾水不足,龙雷之火升腾,上灼津液,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胃津枯竭,五脏干涸,消渴之证则成。故本病阴亏为本,燥热为标,其源在肾,其流在胃。不洞析此种关系实难理解本病之复杂的病理过程及临床症状。由于标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或标证与本证互见,或肾虚与胃热杂陈,时而以标证为主,时而以本证为主要表现,亦可三多并存,亦或肾阴未济,胃热之象暂隐;亦或肾阴已复,燥热之证仍炽,如此等等。指出其病机本质特点在于阴虚燥热。不难看出,本病基于内伤,气阴两虚所致,此乃虚证,而非实证。
二、标本兼顾,执简驭繁;三焦俱病,三期分治
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外乎阴亏阳亢,津枯热淫而已。故而消渴病之治疗大法,要紧紧抓住阴虚、燥热两端。唯求补肾水阴津之虚,抑相火升腾之热,除胃肠燥热之甚,济人身正气之衰。使阴阳济而得和,津液生而不枯。
临证之时虽有上消、中消、下消之不同,然多三证具现,而有所偏重。早期主要病在肺胃,中晚期则常累及脾肾,在治疗上应照顾其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因其病机本质为阴虚燥热为患,济肾水以救真阴之虚,清肺火滋雾露之盖,润胃肠消燥热之实,以缓五脏六腑之虚衰。见渴饮以水,见饥饱以食,见浮肿而利水,此乃为治标之策,均不能治验本病。故本病的治疗,应施以苦寒泄热,润燥生津之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先补肾水之亏:治消之法,无论上、中、下,当先治肾为急,其次泄心火阳热之盛,而后除胃燥热之邪,济心中津液之衰。总之,清燥救肺,润燥救脾肾,除燥去胃火,以消邪火。润燥生津,清火而后津液来复。滋阴以清热,补水以制火,恰合消渴之病机。
三、恪守基本病机,勿忘治疗禁忌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临证应注意以下几点:禁发汗利小便,缘由:消渴病阴虚为本,发汗和利小便均与之相悖;禁大补回阳,缘由:重用峻补回阳药物,徒有伤阴之弊;禁用三承气法,缘由:燥热伤阴,不宜重用下法,徒伤津液,阴虚更甚;禁用活血化瘀方,缘由:活血化瘀,伤及气血,而助燥为虐;禁用通利,缘由:肠腑失守,已不化气;禁用过多的苦寒,缘由:苦寒之药最易伤正,而致正气愈虚,正气愈虚愈不能制伏邪热,邪热久羁,消渴病势必缠绵不愈。
四、审证求因辨消渴,燮理阴阳起沉疴
(一)口渴
大渴引饮,饮一溲一,这说明饮入于胃,止归于脾,而脾无力散精上归于肺,脾液不能上荣于肺,而肺独燥,故多饮而渴。治以清燥救肺生津。石斛20g知母20g莲根15g冬瓜仁20g枇杷叶20g天花粉15g茯苓20g白茅根20g桃仁15g浮萍15g青蒿20g青黛5g。水煎服,连服30剂。
(二)饥饿
经谓二阳结(大肠、胃)为之消。大肠龙雷火起,秘热于胃,胃被燥伤,水少火多,故欲多食。治以润燥以生胃津,滋阴以消肾火。黄连15g山药25g苦参15g当归10g桑皮20g五灵脂10g浮萍15g鹿角霜20g阿胶15g黄柏10g茯苓20g乌梅10g山萸肉20g石斛20g天冬20g知母20g。水煎服,连服50剂。
(三)消瘦
脾被燥伤,肾水干涸,脾被燥,不能为肾输送精气,故难以化生水谷之精微,故而消瘦。治以滋水健脾。山药25g内金20g石莲子20g菟丝子15g五味子10g茯苓20g泽漆20g黄连15g覆盆子15g当归20g山萸肉20g鹿角霜20g黄柏15g阿胶15g桃仁15g,水煎服,连服40剂。
五、变证丛生,标本兼顾
辨证当详分三消之症,从肺燥、胃热、肾虚出发,治疗有所侧重。且临床消渴之变证繁多,见白内障、雀盲、耳聋者多为下焦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疮疡、痈疽初起乃为热毒伤营,血败肉腐;肺痨为虚火内灼,气虚津亏而致痨;水肿、中风、厥证均可以各病之辨证,但务守阴虚燥热之本质,治疗以养阴滋阴为主,辅以清热润燥之品以安和五脏。此病辨证不难,重在谨守病机投以效验之方。
(一)消渴日久,耗伤肾阴,阴损及阳,出现阳痿,女子闭经
消渴病久,迁延不愈,阴损及阳,常见阴阳俱虚诸证。临床证见:面色既白,倦怠怕冷,腰膝酸软,口渴多饮,小便频多而混浊如有脂膏,男子阳痿,女子闭经,甚则浮肿,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此为阴阳俱虚之证,病的关键在肾。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桂附为补肾猛将,燥烈伤阴,酌情可加鹿角霜、仙灵脾、仙茅,庶可温而不燥。山药25g桑螵蛸15g蚕沙15g牡蛎20g芡实10g桑葚子20g黑芝麻15g当归20g桃仁15g山萸肉20g五味子10g熟地10g砂仁10g泽漆20g黄柏10g。水煎服。
(二)消渴日久,心阴被燥所伤
心悸,气短,少寐无力,烦躁治以益气滋阴。苦参10g远志15g五味子10g西洋参10g川芎10g柏子仁15g酸枣仁20g竹茹10g半夏10g麦冬15g石菖蒲15g山药10g生地10g当归25g。水煎服。
(三)消渴日久,肝阴被耗,肝阳独亢,上弑清窍
出现眼蒙、视力不佳、眼干治以柔肝降火。紫菀20g枸杞子10g山药25g生地15g丹皮20g青葙子20g地龙10g琥珀10g桃仁15g郁金10g姜黄10g。水煎服。
(四)消渴日久,出现皮痒,背痛
此乃燥伤脉络,引起气滞血瘀于皮下。连翘20g丹皮15g白鲜皮20g防风15g黄连10g栀子10g黄柏10g当归15g青黛5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竹叶5g水煎服。
糖尿病可见诸多并发症,如皮肤疹痒,上半身瘙痒者加僵蚕、蝉衣;下半身瘙痒者加白鲜皮、木瓜。苦参虽属清热利湿,为治皮肤瘙痒之常用药,若并发疮疡感染,五味消毒饮亦可加服。
(五)消渴日久,经过3~6个月的连续治疗,病情稳定,临证加减,健康明显恢复,唯有血糖、尿糖尚不稳定。予以下方调养羊肾二具,山药50g,覆盆子25g。水煎服。兔骨g,焙干为面,珍珠粉50g,琥珀50g,山药50g,共为面,炼蜜为丸(10g)每服1丸,每日1~3丸。或粉,每服5~10g,1日3次。
六、药食同源,屡建奇功
1.公鸡肠(~g)将肠翻开用流水冲洗干净,切成小块,烘干为面,山药g,为面,共研一处,每服5~10g。
2.兔骨g,山药g,共研面,每次5~10g冲服。
3.山药20~50g,黄连15g,桑皮25g,共煎治饥饿。
4.山药加莲根。
5.山药加天花粉。
6.山药柿蒂粥。
7.山药兔骨粥(兔骨煮水熬山药)。
8.山药鸡肠粥(将公鸡肠翻过来洗净,切成小块,煮水焖粥)。
9.羊肾二具,山药50g,覆盆子25g,水煎服。
七、典型医案举隅
张某某,男,47岁。初诊日期:年9月10日。主诉:多饮多食多尿1年余,加重2个月。病史:该患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日饮水量约ml,多食易饥,饮食量倍增,尿频而量多,日尿量约3ml。空腹血糖为11.76mmol/L(mg/dl),尿糖(++++),医院诊为糖尿病。口服多种中西药,病情时轻时重。近2个月来自觉症状加重,遂来诊。现症: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多食易饥,饮食量倍增,尿频而量多,身体逐渐消瘦,周身乏力,大便干燥。查:面色无华,形体较瘦。舌红绛,苔少而黄,脉数有力。四诊合参证系嗜食肥甘厚味,蕴积生热,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易饥;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肤,故形体消瘦且感乏力;胃津不足,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干燥。舌脉均为肺胃热盛之征象。
西医诊断:糖尿病。
中医诊断:消渴。证型:肺胃热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方药:消渴增液汤。槐花40g黄连10g天花粉20g葛根15g苦参20g黄柏15g知母25g白术25g山药20g甘草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症见:患者自觉口渴易饥症状有所改善,大便通畅。查舌红绛,苔薄黄,脉沉弦。患者食欲亢进,烦渴,多尿等症明显减轻,周身困乏亦明显好转,仍时觉口干,此乃肺胃之热大减而阴液未复所致,既然热势已减,再以苦寒为之恐伤及正气,故酌减苦寒药味,增以甘寒清热益胃生津之品,益以扶正。仍续上方去黄连、滑石,加石斛15g。连服20余剂后患者多食善饥、口渴喜饮、尿频诸症基本消失,自觉体力倍增,唯略感口干。舌红苔白,上覆少量津液。空腹血糖8mmol/L,尿糖定性(±)。肺胃之热已除,阴液渐复,续以健脾养阴和胃之剂服之以巩固疗效。
按:糖尿病早期主要病在肺胃,该患呈现一派肺胃热盛之征象,且已现耗气伤阴之势,故选方用药当以养阴清热为主。方中首选味苦、性寒,清热凉血的槐花,意在出奇制胜,速清血内蕴积的燥热以存津液,辅以胡黄连、苦参以助槐花清热凉血之力;清肺胃积热,生津润燥的天花粉与止烦渴、散肺胃郁火之葛根同用,兼顾清热及养阴之功效;知母辛苦寒凉,下润肾燥而滋阴,上清肺金而泻火;黄柏苦寒,既可除肠胃中结热而存津,又可泻肾经之相火而坚阴;佐白术、山药健脾益胃,补肺益精,既能润其中土又滋肺肾,同时其甘温之性又可制诸药苦寒之弊。甘草为使,调和诸药。李老用药精良,配伍独特。立法用药意在清阳明燥热以润中焦匮乏之津液;清肺肃金除上焦郁热,以图津液可布;坚肾阴滋肾水,以充下焦津液之源,因此可使燥热清而津液生,气血复而消渴除。本方针对上中下三消而采用的立法、处方充分反映出李老临证主次分明,方与证合,药随症用的学术特点,因而每获良效。
(汤立东张泽)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李玉奇临证经验集》(“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王垂杰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年出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具体用药请遵医嘱,请勿以身试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