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区德胜镇上坪蚕桑示范区蚕农给蚕喂叶。(梁鸿雁摄)
目前,宜州养蚕农户10万户45.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84.1%,其中养蚕贫困户户,占全区贫困户的51.99%。年,宜州区桑园面积37.7万亩,蚕茧产量6.76万吨,养蚕售茧收入24.9亿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元,养蚕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6%。宜州蚕茧喜获丰收。
宜州蚕茧喜获丰收。
宜州桑蚕茧质量优良。(梁鸿雁摄)
宜州的缫丝加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茧丝绸产业不断壮大。宜州现有茧丝绸加工企业17家,其中缫丝厂15家,织绸企业2家。年,白厂丝产量吨,坯绸产量万米,丝绸企业总产值20亿元以上。茧丝加工能力及生丝产量方面继续保持广西县域第一。位于宜州城西工业园区的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忙碌地工作。(权晟摄)
位于宜州城西工业园区的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忙碌地工作。(权晟摄)
从年起,宜州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连续16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宜州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广西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及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强县”等荣誉称号。宜州已经成为了全国甚至世界蚕桑茧丝绸市场的风向标。近年来,宜州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桑蚕循环经济,生态效益明显。目前有以桑树、蚕沙、下茧等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企业15家。拥有“刘三姐”“南方丝巢”“壮歌”蚕丝被、“刘三姐”桑叶茶、“谊人”桑枝食用菌等桑蚕资源品牌。年收集处理蚕沙约4万吨,加工成有机肥1.8万吨,产值万元;生产桑枝食用菌达万棒,产值2.3亿元。年,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5亿多元,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继续保持广西县域第一。宜州茧丝绸企业的缫丝车间。
宜州嘉联丝绸有限公司加工车间。
经过多年的发展,宜州已形成“桑—蚕—茧—丝—绸—服装”和“桑树(果)—桑枝(食用菌、生物碱提取、生物发电等)—桑叶茶(桑叶固体饮料)—桑果酒”“蚕沙—有机肥”“下茧(废丝)—蚕丝被”、蚕蛹—饲料(食品)产品等,产品线上(电商)线下(实体店、展销店)国内外全面开花的销售网络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链突出、副链为辅的较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年,宜州区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合计总产值达87亿元。内容来源:宜州区融媒体中心
编
辑:雅莉
校
对:芳思
编
审:林秋妮
监
制:温宜纯
联系
爆料
投稿邮箱:jryz4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