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白僵病的防治
白僵病是一种亚急性传染病。病程一般为2~6d,也是在所有真菌病中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病原菌为高等真菌半知菌。白僵病幼虫症状
白僵病蛹期症状症状
(1)蚕期症状:在蚕体上出现黑褐色针状油渍状病斑,或在气门周围出现油渍状病斑,也有的到死也不见任何病斑。不论有无病斑,死时均口吐肠液,排泄软粪,刚死时头胸向前伸出,平伏于蚕座中;身体柔软而有弹性,此时血液混浊。死后不久,随着体内真菌丝的发育,尸体逐渐变硬,有的从尾部开始出现桃红色,此时若在25℃、相对湿度80%以上的环境中,经过1~2d,首先在气门、节间膜、口器等处生长出白色气生菌丝,以后菌丝遍布全身,最后在气生菌丝上生出无数的白色分生孢子,外观看即全身长满白毛和白粉。
(2)蛹期症状:蚕蛹发生白僵病后,形成僵蛹。这种僵蛹茧茧色次白,缺少光泽,手摇响声脆,又干又轻,酷似烘过的干茧。白僵病蛹在死亡前弹性显著降低,环节失去蠕动能力,死前大多不易发现
(3)蛾的症状:化蛹后期感染白僵病的蛹,也有可能羽化而发生白僵蛾。病蛾尸体干瘪,翅、脚等附肢易于断落,其他症状不明显,在生产中也很少见到病原
发生规律
①小蚕共育的蚕室和蚕具没有按规定的标准进行彻底消毒,白僵菌残留量多。
②大、小蚕饲养没有专用蚕室,房屋里间养小蚕、外间养大蚕,或者前屋养大蚕、后屋养小蚕,导致白僵菌扩散到小蚕身上引起发病。
③发生白僵病的病、死蚕未集中处理,扩大了白僵菌的传播范围。
④蚕室内湿度大,除蚕沙次数少。
⑤蚕室、蚕具消毒少,蚕体、蚕座用药少。
⑥轻视桑园治虫工作,桑园内鳞翅目害虫密度大,发生白僵病后污染了桑味及周围环境,引起家蚕感染发病。
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专室、专具、专用,小蚕室远离大蚕室”的分育制度。
(2)蚕室、蚕具以及周围环境要按标准严格进行消毒,可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或防僵灵2号倍液全面喷洒。
(3)经济使用防僵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各龄起蚕时更要撒防僵粉消毒。大蚕发生僵病后,用“”水剂倍液进行体喷,连续喷3天,然后隔天喷1次,可控制白僵病的蔓延。
(4)病蚕及死蚕要及时捡出,放入消毒缸集中烧毁,切不可乱丢乱扔,更不能收集晒干出售,蚕沙要集中起来沤制,切不可乱倒乱放。
(5)用木屑、干草等发烟材料熏烟,关闭门窗,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排烟,每天熏1次,可防止白僵病的发生和蔓延。
(6)调节好蚕室内的湿度,阴雨天室内湿度大时,可多撒石灰、焦糠等干燥材料;勤除蚕沙,保持蚕室内清洁卫生。
(7)经常进行桑园治虫,控制野外昆虫的虫口密度,预防交叉传染发病。
(8)养蚕结束后,蚕具、蚕簇和蚕室内外都要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进行全面彻底消毒,不留死角。
来源:华农蚕桑宝
编辑:小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