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音声声
吐抽丝之声
闻破茧之音
驿那时,那壕(上)
诵/张燕飞
点击绿色语音图标收听...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村里还是吃的壕水。所谓壕,其实就是一个露天的蓄水池。就是在空地上挖一个大坑,边长十几米、二十米不等,四周用石头砌起来,与街平,不铺底。一边砌有台阶,便于人们取水,另一边与水渠通,农田汇水时顺便灌满壕。大部分壕是四边形,少数壕是梯形或者三角形。记得东野庄村外就有个三尖壕,大概是当初挖的时候因地制宜的结果吧!一般是小村一个壕,大村好几个。我们村就有四个壕,南街、后街、于家街、小河街(苇壕儿)各一个,这样方便村民就近取水。有的壕一边靠地,往往生长茂密的芦苇。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壕水既不卫生,也不安全。浇地时节,从上游放下来的水,泥沙俱多,灌进壕内非常浑浊,人们只能等澄清后才用。壕是敞口的,刮风下雨,柴杂棍草、尘土废物也难免落入其中。最不卫生的是壕水人畜共用,牧归的牛啊羊啊,路过壕边就一头探下解渴畅饮,有的牛还一边喝一边尿呢。特别是夏天,壕水里满是蝌蚪、水草、蜗牛、水虱等。但是,村民祖祖辈辈就是如此,也没人觉得不正常,反倒说:不干不净,喝上没病。记得那时,我娘在村里的卫生所里工作,她会不定期的在壕边投放漂白粉,说是消毒灭菌,我小时候没少帮她投放过,一袋袋漂白粉洒在壕水四边,颇有成就感。现在想起来,投放量、投放时间等等都没有规定,也是很不科学啊!
壕的四周没有围栏,经常有人不小心掉下去,不过由于壕年长日久,淤积的不很深了,所以顶多虚惊一场,湿了衣服,被淹死的鲜有耳闻。倒是记得住在壕边的一家媳妇,和婆婆拌了几句嘴,一气之下跳进壕里,水仅及腰,那老公深知媳妇不是真死,不仅不拉,反而指着媳妇说:“再往深处走!”那媳妇一看吓唬不住人,没辙了,只好乖乖自己上岸。
那时候,家家必备一个大水瓮和水桶、扁担,从壕里挑上水,回来倒在水瓮,以备吃水洗涮之用。挑水是个体力活,所以,挑水的重任就由家里年轻力壮者承担,水桶就大一点。如果是女人挑,水桶就小一点。挑水也不简单,会挑的,走起来轻松自如,扁担咯吱咯吱,水桶忽悠忽悠,那水就是洒不出来。不会挑的,走起来踉踉跄跄,扁担一会儿这头沉,一会儿那头重,歪歪扭扭走几步,桶里的水晃悠成半桶了。不过,多挑几次,慢慢就不晃悠了。我们读小学的时候,下了学常常学雷锋做好事,两个小伙伴自由组合,你拿桶,我拿棍,水桶在中间,棍子两头压在肩上,一起给村里的五保户、军烈属或者孤寡老人抬水,有时还抬水浇灌村里栽的小树苗,乐此不疲的原因是班日志上每天要登记做好事的次数。
作者简介
何春娥,原平四中退休教师,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会员,中国教师画院会员,忻州美协会员,原平市美协理事,原平市山水画院理事,原平市京剧票友协会会员。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兴趣广泛。竹菊梅兰养精神,琴棋书画自陶情。
诵者简介
张燕飞,初中语文教师,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会员,微刊《蚕音声声》副主编。爱读书,喜朗诵,好唱歌,热爱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
《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简介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成立于年12月22日。
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是在原平市教育科技局指导下,教师志愿参加,教育科技局提供服务,面向全市广大教师的校园文学社团组织。
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的活动宗旨是:为教师的业余爱好搭建平台,为教师展示自我创造条件;丰富广大教师的业余生活,激发教师的热情,引领教育事业新潮流。
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的表现形式是双月刊《蚕音》和微刊《蚕音声声》。
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机构
顾问:高秀亭李秀文
王彤郭志宏
申国华褚文忠
冯伟虎
社长:杨虎田
常务副社长:刘平艳
副社长:宋卫国李存明
刘舒芹茹万明
秘书长:赵二海
《蚕音》
主编:宋卫国
副主编:康国峰杨云霞
张永飞赵建明
编辑:薛利锋孙晓明
美编:童利平
《蚕音声声》
主编:刘平艳
副主编:张燕飞温雪琴武静
董家凤谭国军任建琴
编辑:刘珺
主管单位:原平市教育科技局
主办: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
社址:原平一中书院
社刊邮箱:ypsjswx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