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新春走基层金蚕吐银丝合心奔小康
TUhjnbcbe - 2021/2/27 19:46:00
巢湖半汤高地的百万株百合即将靓丽绽放时 http://www.hongloumengs.com/bhtz/8230.html

“你说也怪,以前我也常站在这儿看山,那时候就觉得山和苦日子一样,一重一重望不到头,看得叫人直发愁。但这几年,我觉得眼前这山好像突然变好看了,咋看咋顺眼。”1月20日,在石泉县池河镇合心村晏家寨的山梁上,早已脱贫成为产业大户的晏昌平,站在三大间宽敞洁净的标准化蚕室前,盯着眼前似海浪一般腾跃起伏的座座山峰,满脸喜悦。


  “日子好了呗,心顺眼就顺。”在一旁忙活的妻子徐德美听到这话,笑出声来,不紧不慢回了一句,提着两大桶饲料向不远处的牛棚走去。


  晏昌平背起手,眼光追随着太阳的余晖向更远处望去,一字一句地说:“想不到咱养蚕人,也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这句话,不光是晏昌平的心里话,也是合心村群众的由衷感慨。

遍身罗绮者亦是养蚕人

这几年,和村里其他人一样,晏昌平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9亩桑树,5亩魔芋,3亩梨树,7头牛……农闲时再打个零工,一年收入快有10万元了。”晏昌平勤快,有了好政策,他家的产业得扳着指头算。他说,年年底,一家人搬下山,住进了易地搬迁的楼房里,多平方米的新房子漂亮又舒适。


  但让晏昌平喜不自禁的,不只是好产业和新房子。


  “大女儿刚考完研究生,就等着复试呢,小女儿在西安理工大学读大三,说是也要考研呢!”聊起两个争气的女儿,晏昌平背挺得直直的,神采飞扬。他说:“要不是*的好政策,按以前那个光景,供两个娃娃上大学,想都不敢想啊!”


  “以前4口人挤在黑乎乎的土房子里,一年到头就指着几亩地和2张蚕过日子,人累心更累,根本看不到希望。”晏昌平告诉记者,过去他们家就住在蚕室后面的山坳间,虽说自己和妻子都算得上勤快人,但山高日子穷,吃一顿好饭都难。


  以前的苦日子,夫妻俩不愿多提,可小女儿晏珊记忆犹新:“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早上5点多吃完早饭就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一直挨到放学回来吃晚饭。有时候太饿了,我跟姐姐就在路边捡野果吃。”听着晏珊的话,晏昌平垂着眼神不肯抬头,一双粗糙的大手不住地在膝盖上揉搓着。


  看着沉默的父亲,晏珊弯起眼睛,话锋一转:“现在好啦,住着新楼房,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别提多幸福啦!等我考上研究生,我还想读个博士呢,就是不知道老晏愿不愿供我呢……”


  “供!别说博‘4’了,博‘5’都行!你上到哪里,我供到哪里!”晏昌平说着玩笑话,眼神却坚定。


  看着笑成一团的妻子和女儿,再望望远山,晏昌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种桑养蚕成为支柱产业,尝到甜头的不止晏昌平一家。


  “房子是新修的,用的是养蚕赚的钱!”“买了一辆车!”“结婚啥也没买,到老了戴上了金戒指!”……在合心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里,一群聊天的村民笑得合不拢嘴:“养蚕养出名堂了,日子咋能不红火!”

点“蚕”成金的蚕专家

沿着村里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直走,就能走到一座两层小楼带着一个小院的房子,那是村民张飞兰的家。


  一说采访养蚕的事,快人快语的张飞兰立马凑上前,嗓门亮了一倍:“要不是给咱派来了‘蚕专家’,我哪敢想自己能盖起两层小洋楼呀!”


  张飞兰念叨的“蚕专家”,就是陈子培。5年前,石泉县蚕桑中心副主任陈子培到合心村担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这个曾获得过“国家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的高级农艺师,让传统的养蚕产业焕发出了新生机。


  “原先一年最多养3批蚕,现在最少保证6批,一年能养30多张蚕,蚕茧品质还高,一张蚕元,一年收入好几万呢。”张飞兰笑着说,以前养蚕,一年只能养1张,全靠人工。哪像现在,不光先进的养蚕工具让人省劲了,小蚕还能送去上‘幼儿园’,养一批蚕,自己就费心十几天。”


  张飞兰说的“幼儿园”是村里的“小蚕共育室”。“‘养好小蚕一半收’,要实现蚕茧优质高产就得养好小蚕。小蚕孵育技术要求高,小蚕共育模式能保障小蚕成活率,还能缩短蚕农养蚕时间。”陈子培介绍,养蚕不光是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要想让传统的养蚕产业“老树开新花”,就得从技术上做文章。


  “散户养殖不成规模,桑园也少,养蚕技术落后,效益低,蚕的品质数量都不理想。”陈子培通过考察摸清了合心村“守着金蚕还受穷”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开辟新桑园,引进新的桑树品种,形成规模;引进“小蚕共育”“自动上蔟”等先进养蚕技术,解放劳动力;通过集中培训、分散到户培训和现场培训等形式,给村民推广种桑养蚕技术,科学养蚕;大力推广蚕桑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群众通过桑园养鸡、桑园套种、桑枝食用菌、桑叶粉加工等实现优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这几日,正值冬季桑园管理期,陈子培忙个不停。桑条修剪、桑树刷白、防病防虫……蚕农们在陈子培的指导和带领下,干得热火朝天。


  “冬季管理做好了,来年又是个丰收年!”陈子培笑着说。

“合欢花”开幸福来

“养了一辈子蚕,不知道养蚕还能养出花来!”张明期是村里的养蚕大户,令他惊叹不已的是村里组建的合欢花富硒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桑叶粉、桑叶茶、桑叶饼……走进合作社,近30种琳琅满目的桑蚕产品陈列在柜台上。


  “蚕养好了,还得卖得出去、有销路才行,咱不能守着好资源受穷啊!”康健是合作社的理事长,原本在广州打工,看到脱贫攻坚让村里的蚕桑产业有了起色后,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在请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蚕桑专家,又前往江苏、山东等地考察后,他决定组建一家专业合作社,从前期产业规划、中期技术培训、到后期销售给蚕农提供一条龙服务。


  合作社的成立给蚕农们吃了颗定心丸。“我现在只管种桑养蚕,只要养好了,合作社就能帮我把它们换成现钱。”张明期说,除了蚕桑,家里其他的农特产品也交给合作社帮忙销售,产业上有啥技术问题,合作社里还有4位“种桑养蚕能手”技术员帮忙谋划解决,合作社已带动村里68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致富。


  除了合作社,离村子不远的天成丝业有限公司也和蚕农签订单助力群众奔小康。一颗颗蚕茧,经过工人们灵巧的双手,变成一根根银丝,再被制成丝巾、衣物、蚕沙枕、丝绸套件等商品售往全国各地。


  几年下来,蚕桑产业已成为合心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群众牢牢端着养蚕这个金饭碗,争先恐后奔小康。一组喜人的数据尽显成效:全村新栽桑树亩,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元,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超1.7万元。


  年关将至,一片片修剪整齐的桑田里、一栋栋漂亮的新楼房里,一张张幸福的笑脸里,合心村萌动着勃勃生机——春天要来了!

本报记者:陶玉琼

品读之后,愿享同感。

监制

乔晋

制作

崔谦融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春走基层金蚕吐银丝合心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