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家蚕真菌性疾病
TUhjnbcbe - 2021/1/5 12:40:00
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04154.html

真菌性疾病各地都有发生,以秋季多湿季节发生较多,危害比较严重。真菌性疾病的病蚕尸体都僵化变硬,故名僵病或硬化病。由于寄生菌类和从尸体上生出的分生孢子颜色不同,真菌病可分为白僵、黄僵、绿僵、褐僵、灰僵、赤僵等多种。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其次为绿僵病和曲霉病(属褐僵病中的一种),其他僵病比较少见。现将三种主要僵病述之如下:

(一)病症的区別

白僵病、绿僵病、曲霉病三种僵病的发病过程都比较一致。发病初期无明显的病症表现,随着病势的发展,食欲减退,举动呆滞,继而出现病斑,不久便口吐肠液,排泄污液而死。初死时,多数头胸向前伸出,尸体柔软而有弹性,皮肤变色。之后,尸体逐渐硬化,並长出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但因病原不同,三种僵病的病斑形态,死蚕体色和分生孢子颜色各有区别:

白僵病黄僵病白僵病与黄僵病的区别绿僵病曲霉病

1、病斑形态

在蚕儿病死前,白僵病蚕有时全身出现不规则的褐色针尖状油渍湿润性病斑,或在后部气门周围出现油渍大病斑,但大部分没有病斑出现;绿僵病蚕皮肤上有的出现一、二个黑褐色圆形或轮状大病斑,外围较深,中间稍淡,也有呈褐色云纹状病斑,病斑以胸部前几环节两侧或胸脚基部较多,有的不出现病斑;曲霉病大蚕感染后,仅在身体局部皮肤上有黑褐色块状病斑,部位不定,以头胸交界处及尾部两侧较多。

2、死蚕体色

病蚕初死后的体色变化:白僵病蚕从腹部开始呈现桃红色;绿僵病蚕呈乳白色;曲霉病在非硬化部位腐烂变黑。

3、分生孢子颜色

白僵病蚕死后1一2天先在气门及环节间膜处生出白色菌丝,之后遍及全身并长满白色分生孢子;绿僵病蚕死后经2—3天,也先在气门及环节间膜处生长绒样的白色菌丝,之后遍及全身,再经6—10天再长出鲜绿色粉状分生出孢子,曲霉病死后不久,由于该病不产生圆筒形孢子,所以只在病斑处长出白色菌丝,然后再生出黄绿色或褐色绒状分生孢子,其他部位由于细菌寄生而腐烂变黑。小蚕死后全身干瘪,头部大,全身长满黄绿色或褐色绒球样霉菌。

(二)病原与检查

白僵病的病原是白僵菌,绿僵病的病原是绿僵菌,曲霉病的病原是褐曲霉病菌和褐僵病菌。这三种僵病的病原真菌在发育过程中,除曲霉病的病菌不形成圆筒形孢子(短菌丝)外,都有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圆筒形孢子,气生菌丝几个阶段。当病菌孢子落到蚕体皮肤上后,在适宜的温湿度下即会发芽,发芽管分泌一种酶,把皮肤溶解穿入体内,並吸收蚕儿血液中的营养生长成菌丝,叫营养菌丝。营养菌丝在生长时一面不断生出分枝,一面生出圆筒形孢子,成熟的圆筒形孢子与菌丝分离,随血液流动遍及蚕体各部分,以后圆筒形孢子发芽又形成菌丝,继续繁殖,致使体腔内充满营养菌丝和圆筒形孢子,使蚕死亡。待体内营养和水分被吸收消耗完了,菌丝即在气门和环节间膜处伸出体外,形成气生菌丝,再在气生菌丝上生出分生孢子梗,梗上又生成分生孢子柄,柄上生成许多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即脱离母体,再次传播僵病。

白僵菌生长发育及传染模型

为区別这三种僵病,除根据病症诊断外,还可用倍显微镜行血液检查:如发现血液混浊並有长椭圆形的圆筒形孢子即为白僵病;如血液混浊並有半月形的圆筒形孢子即为绿僵病;没有圆筒形孢子的则为曲霉病。

在显微镜检查中,还可据拫分生孢子的形态、色泽来区别:白僵病分生孢子呈球形,较小,直径为2—3微米,无色透明,表面光滑;绿僵菌分生孢子呈卵圆形,长3—4微米,幅2.5—3微米,呈淡绿色;曲霉菌分生孢子呈球形,较大,直径为4一7微米,初生时颜色较淡,以后逐渐转浓,呈黄绿色,最后呈褐色。

由于这三种僵病的病原各具特性,因此发病的龄期也不同。曲霉病病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腐生性很强,常由于蚕具、蚕卵和蚕种上的浆糊发霉引起蚁蚕感染,如果大蚕感染,菌丝在蚕体血液内生长发育极为缓慢,由于不形成圆筒形孢子,因此病原菌的繁殖仅限于侵入部位的附近,结果多随着眠蚕蜕皮而自愈。所以曲霉病在小蚕期发生多,大蚕发病较少。绿僵菌的分生孢子膜厚,吸收水分和分泌酶都较慢,穿进蚕体需经相当长的时间,从感染到发病时间也较长,一般要10天左右,所以发病都在三龄以后。白僵菌没有上述特性,故各个龄期都有发生。

(三)僵病的发生与气象环境的关系

僵病的发生主要受蚕室温度与湿度的影响。如白僵菌孢子在10—28℃、湿度75—%的范围内孢子均能发芽,而以温度24—28℃、湿度90一%发芽最好。在适宜的温度下,其发病率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据接种试验,室内湿度在90—%几乎全部发病,湿度在80%部分蚕儿感染,湿度在70%以下孢子不发芽。但是,湿度虽高,温度过高过低也不会发病。如果湿度在饱和状态下,而室温在5℃以下或33℃以上,都不能引起发芽。

由此可知,僵病发生主要在多湿季节,春季干燥,夏季温度过高都不利于白僵菌的繁殖,所以白僵病虽在其他各季都有发生,但主要在中秋蚕和晚秋蚕期发生;绿僵病孢子发芽的最适宜温度是23—25℃,在25℃以上孢子的繁殖就明显不良,所以绿僵病主要发生在晚秋蚕期;曲霉病病菌的孢子,发芽适宜温度比白僵菌高,在温度30℃左右和湿度90%以上的环境中最易感染,所以高温多湿的小蚕期和夏秋蚕期容易发生。

(四)传染与防治

僵病的病原广泛分布于病蚕尸体、蚕沙、蚕室、蚕具、野外毘虫以及白僵菌农药中,这些病原菌飞到蚕室掉到蚕体上,在适宜的温湿度下,就生长发芽,引起蚕儿发病。除上述皮肤接触传染病外,蚕体受伤也能传染,但食下白僵病孢子,孢子在消化管内不会发芽,不能引起发病。因此,僵病的发生必须具备有病原菌存在并落到蚕体上和适合病原孢子生长发育的环境两个条件,生产上必须据根这两个条件采取防治措施:

1、严格蚕室蚕具消毐。

2、坚持蚕体防僵粉消毒。

3、控制蚕室、蚕座合理的温湿度:抑制孢子发芽主要控制好湿度,所以应针对蚕龄大小和当时气象环境,注意调节蚕室、蚕座湿度,加强蚕座的卫生工作,特别在大蚕期要做好通风排湿,多撒吸湿材料,勤除沙和熏烟等措施,防止真菌发育寄生和繁殖,以减少僵病的危害。

4、加强桑园除虫,消灭僵病传染源地。

5、及时处理病死蚕、蚕沙和蔟具,防止病原扩散。

6、养蚕集中地区或蚕室、桑园附近不能用白僵菌粉剂除治松毛虫或其他农林害虫。

7、针对曲霉病病菌的特点,催肯室和小蚕室要严格消毒;蚁蚕及小蚕期要加强防僵粉预防消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蚕真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