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双槐树遗址连续进行了考古工作,近来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双槐树遗址是一处距今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多位知名考古学家现场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认为双槐树遗址为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
年8月27日拍摄的双槐树遗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安摄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
双槐树遗址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残存面积达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3处共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3处夯土祭祀台遗迹、围绕中心夯土祭台周边的大型墓葬、与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筑融合的用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20多处人祭或动物祭的礼祀遗迹以及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
年4月28日拍摄的双槐树遗址。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遗址被三重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并均发现有对外通道。内壕周长约米,上口宽约7.5米,深6.15米。发现有疑似吊桥的内壕出口遗迹。中壕周长约余米,上口宽30.5米,深9米。在其北部发现有宽达10米的道路出口。外壕残存周长约余米,上口宽17.2米,深10.5米。在外壕的东南、西南分别发现外壕出口的道路各一条。宽大的壕沟显然具有防御外敌入侵的功能。
大型中心居址区位于内环壕的北部正中。在居址南部修建有两道围墙,主体长约多米,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封闭的半月形结构,面积达多平方米。两道墙体在中心居址的东南端呈拐直角相连接,在拐弯处和东端35米距离范围内各发现门道1处,两处门道位置明显错位,形成较为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
这是双槐树遗址出土的骨针。新华社记者李安摄此区域内目前发现4排带有巷道的大型房址,房址之间建有通道;房址前均分布有两排间距、直径基本一致的柱洞,应为房屋前的廊柱遗存。特别是第二排中间的房址F12,面积达平方米,在房子的前面发现了以9个陶罐摆放的北斗九星图案遗迹,在建筑中心发现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位置在北斗九星上端,北极附近。
大型夯土基址。该基址位于内壕中部,大型居住中心基址前面。该基址建设使用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其中第一层建筑基础面积至少有多平方米,第三层有一座建筑基础面阔竟达15间。
年4月28日拍摄的双槐树遗址。新华社记者李安摄大型版筑遗迹夯土保存较好,部分夯土厚度达2米多,残存的夯土最宽处仍有9米左右,已发现的部分长度达多米。该遗迹采用了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土木工艺法式——版筑法。该版筑遗迹与大型夯土基址的具体关联为何,值得下一步发掘工作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