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桑园围位于广东佛山
成为我国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也是广东首个入选该项名录的工程
可能很多人都对此感到陌生
桑园围是啥?
长什么样?
有什么用?
佛山桑园围小档案(图源佛山水利)
起源
兴建于北宋徽宗年间。
位置
地跨南海、顺德,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
面积
大围周长83.86公里,围内面积达.4平方公里。
功能
桑园围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发挥了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利发展和佛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为区域灌溉农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安全提供了基础支撑。
//桑基围是怎样形成?//桑园围堤围的修建,最初是出于防洪的需要。宋元之前,珠三角地区多水,水每岁为患,此地居民只能“依高阜而居”。
宋元交替之际,珠三角地区尤其肇庆、高明等西江上游地区陆续修建堤围防水,零星的土基逐渐形成。到了明代,海水日益冲击,珠三角地区形成大量冲积平原,加之明朝户籍政策变化,当地居民不断围海造田,并在新开发的田地上种桑养鱼。
在官方和民间力量的交互作用之下,逐渐从零星的土基连缀成绵延较长的石堤,农业生产与堤围维护相辅相成,形成了对桑园围的水利管理机制。
至清末,桑园围成为古代最大基围水利工程之一。“清代将桑园围称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近省第一沃壤’,可见其重要性和突出价值。”中国水科院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水利史研究所所长助理李云鹏介绍。
清代《桑园围总志》桑园围基图。(图源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
目前,桑园围的整体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以上,现状灌溉面积6.2万亩。这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历史格局和文化肌理仍保留完好。
//桑园围灌排工程遗产包括什么?//桑园围灌排工程遗产主要包括:
一是堤围,环绕桑园围的基围及引水、排水口门格局基本保留,其中1公里长吉赞横基古堤保存完好,仍发挥着防御西江、北江洪水作用。
二是围内纵横的河涌水系,灌排两用,同时起到调配堤围内外水资源兼水运作用。
三是围内分布众多的湖塘,作为调蓄工程运用。
四是堤围及河涌水系上众多的闸窦控制工程,发挥挡潮、排涝、节制、供水、通航等功能,部分尚在发挥功能作用。
围内除水稻等传统种植业之外,历史悠久的桑基鱼塘生产模式也延续至今,“桑园围”的名称也得自于此。
此前,我国已有郑国渠、都江堰、灵渠等19处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而佛山桑园围入选,让这项基围水利工程与都江堰等齐名。保存完好的吉赞横基古堤。
位于南海区西樵镇民乐社区的官山涌上的民乐窦。
西江甘竹支流,甘竹为桑园围的尾巴。
//桑园围带来了什么?//在桑园围的守护下,佛山先民有意识地围垦造田,果基塘围、桑基塘围开始演变出水利与农业兼备的功能。
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雍桑,循环往复,所以桑茂、蚕壮、鱼美、塘肥、基好……
自清朝以来,佛山蚕桑经济空前繁荣,百姓富庶。
李云鹏表示,桑园围的修建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东部经济区的拓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是珠三角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可以说,如果没有桑园围,就没有顺德、南海地区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长期富庶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
规模与特色兼具的佛山桑蚕业与纵横交错的河涌,浸润出国家级非遗香云纱。
佛山的鱼,是寻味佛山的重要美食。
以九江为例,鱼苗生意自古就很兴旺。而有了基围闸窦的保护,南海九江人将鱼苗繁育的生意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年,珠三角基塘面积不到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一,但却能够生产出全省一半的塘鱼。
九江鱼塘成片,构成一幅水乡人家田园画面(摄影:梁兆林)九江新农人潘佳雄,从事水产养殖17年,打造了年产值超万元的佛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养鱼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摄影:梁平)九江优质鱼苗(摄影:梁平)堤围内外的蚕桑经济,高效高产的桑基鱼塘系统,加速了佛山地区的资本积累和近现代化的进程。到年,顺德就有家蒸汽缫丝厂,每个厂平均有多台缫丝车,桑园围沿线乡村更成为机织之乡。
这些都与今天的“佛山制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原来桑园围这么不简单!
如果想去走走看看
不妨尝试一下以下路线!
//桑园围历史文化路径推荐//今年5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佛山桑园围历史文化路径”榜上有名。一起来打卡!
佛山桑园围历史文化路径:松塘村—民乐窦—吉水窦—西樵山—烟桥何氏大宗祠—下北石塘闸—探花桥—九江吴家大院
来源:广东发布长按或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