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半个桃酥
70年代及其前后若干年,几乎每个村(大队)都有个代销店,甚至是当时全大队唯一的商店。
代销店出现于60年代中后期,鼎盛于约70年代中后期,是供销社在基层的延伸点。因代销工业产品、代购农副产品,故称“两代店”、代销店。一般系大队和供销社合办,供销社管业务;营业员则在识字会算的村民中物色,平时由大队管理。
代销店被老百姓说是“麻鸟虽小,肚货齐全”。经营范围主要是最基本的用品,如油盐酱醋、糕饼烟酒糖、火柴电池、蜡烛灯泡、文具纸簿,以及牙刷牙膏、毛巾肥皂、面油雪花膏、针线纽扣等其他各种日用百货,还有镰刀等小型劳作用具。
代销店的店堂布局、商品陈设和经营方式,各处都大同小异。我们村的代销店约占3间,被东西向一堵墙分隔成里外两部分。里面是仓库和值班室,外面墙壁一排货架,再外面是柜台、货架和一条长木椅。
南墙中部是一扇大门,大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扇窗户。西墙边是菜油桶以及装着酱油或黄酒的坛子,西南角一个大盐缸,旁边是一些农具、草帽等商品。东间的猪肉铺与代销店相通,北面一墙之隔里面,即代销店的值班室。
一字形柜台东西向分三部分,东面是玻璃柜台,中间和西面两部分是木柜台。柜台西端有高齐柜台的矮门供营业员进出。营业员一般在中间的主柜台旁收钱、找零和休息。柜台上放着两把黑乎乎的算盘,营业员都靠这个计算商品金额。
玻璃柜台陈列的是比较小而且需要看式样颜色的商品,比如各式钮扣、手帕、袜子等,偶尔也会放一些连环画。
玻璃柜台上面摆着几个特制的大玻璃瓶,口朝内侧并略向上倾斜便于伸手抓取。瓶里装满糖果,嘉兴郊区有些地方叫“糖菱”,常见有两种。靠近主柜台的是桂花糖(硬糖),每粒1分钱。贴隔壁瓶里则是奶油软糖,小孩子嘴里的“高级糖”,一般较少买。还有村民俗称的“装柄糖”,大名即“棒棒糖”,反而不如俗称好。出售时,营业员旋开瓶盖,伸手抓出糖果,放在柜台上埋头数。
老太太们去女儿家做客之前,必来代销店里买一把糖菱带给小外孙。
除了糖粒,还有各种糕饼也是小孩子向往的美食。除了芡实糕外,香糕、状元糕、雪片糕等一般按包出售。饼更多的以个出售,腰子饼、月亮饼、木梳饼等均被老百姓以形状命名。
最好吃的是桃酥,1毛钱加1两粮票即可买到一包,内装10片方形的小桃酥。桃酥渗出的油,将包装纸浸得亮晶晶,甚至有点半透明的感觉。
挤压式菜油桶容积大,营业员一手往下按压,另一手持油壶接住管子里流出的菜油。酱油和黄酒则是用竹管加柄做成的提子从坛子里舀出来,通过临时加在瓶口的“洋铅皮”漏斗倒入瓶子。
坛子腹大口小,提子只能垂直从坛口拎出,好像从井里吊水,所以一般称“吊酱油”或“吊黄酒”。菜油虽然用了挤压式压上来,但是也叫“吊菜油”,是沿袭原来老法子吊油时的叫法。
西面的柜台则因靠近油盐酱醋的经营而略显油腻。有时会有个老头吊一开烧酒(白酒),坐着一个高脚凳靠在柜台上咪酒。柜台上摆放简单的下酒菜,或是店里买的几粒糖、一个饼、一块芡实糕,或是自带的几粒芽蚕豆、两三个毛芋艿。没有孔乙己那样的茴香豆,却咪得更加滋润。
顶激滚(方言:最厉害)的是:咪一口酒,吮一遍糖。一分钱的一粒桂花糖在嘴唇间拿进拿出,可以过完一开烧酒。当然这只是听舅舅说的,我没有亲眼见过“一粒吮糖过一开老酒”的奇景。
西柜台里面陈列架上各种酱菜,既能帮村民调调口味,价格又便宜,因而较受村民欢迎。常年有腐乳、辣榨菜、酱落苏、酱萝卜、萝卜干等。
本地产的斜桥辣榨菜装在缸甏里。售货员用筷子夹出拳头一般的辣榨菜,装在村民的大碗里,或者纸袋里,放到秤盘上,上面还有一层鲜红的辣粉。
有时还会有豆瓣酱、“什锦菜”之类,也不是经常有。难得到货,夏季居多。村民闻讯,奔走相告,捧着大碗兴冲冲而来。
什锦菜其实由多种酱菜切碎组成,形状有丝、片、粒、块。金黄的萝卜干丝,橘红的胡萝卜丝,墨绿的酱黄瓜片,淡绿色的小辣椒、黑乎乎的洋芋艿(洋姜)等,简直五彩缤纷,光是看着就很开胃。
小孩子从店里买回一碗什锦菜,在路上忍不住抓几根品尝。回家过粥过酒,夹一筷——确切说是夹一根或一片(哪舍得一大筷一大筷地吃)送入嘴里,酸甜咸辣诸味俱全,爽脆可口,佐餐佳肴。
大门口的长木椅上,总是坐着几个老头,聊天,抽烟,或沉默不语,观看进进出出的顾客。长木椅上的油漆早已掉落,每一根木头被坐者的衣裤和手掌磨得溜光发亮。
非农忙时节,长木椅四周总是很热闹。关于村内外的新闻旧事、村邻间的纠纷杂事,这里是和茶馆店一样的主要传播和议论场所。讲者免不了添油加醋,听者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引颈咧嘴,鼻涕襻到下嘴唇都无空嗍。
买好了东西的人也听得出神,会拎着酱油瓶,或提着一篮盐,竖起耳朵挪不动脚。直至家里油锅旁等着用油盐酱醋的老婆派小孩来催。有一个某某,家较近且火气大,偏不让小孩来催,喜欢直接手持锅铲亲自冲进来骂几句“木PW”。
门外走廊的西端墙边,堆着空的酱油坛子、酒坛子,后来更多的是装满汽酒瓶和啤酒瓶的木箱。等到需要摇水泥船去镇上供销社装货时,将这些空的酒酱容器一道带去。如果装货的日子正好是周末,我们就会搭船去镇上玩。
代销店代供销社集中收购农副产品,最多的是采桑养蚕季节,收购桑条皮、蚕沙,堆满猪肉铺北面靠墙的空间。有几年冬春季还收购芦竹,大概是用作造纸原料吧。去进货时,会顺便把一大捆一大捆的芦竹或桑条皮以及蚕沙等随船带去,交给供销社的收购部。
代销店还有支援农忙的任务。特别是每到“双抢”,营业员每天或隔天挑上一担农家日常需要的商品,送货上门。有些人家只有壮劳力,都在田间劳作,家里没老人。于是,还要送货到田头。
所送商品除了油盐酱醋、火柴蚊香,大多为艰辛又天热的“双抢”期间必须的,如耐热耐储的咸带鱼、可以开胃的酱菜乳腐之类,有时还有一早从镇上批发来的油条。
物资供应紧张的岁月,墙上刷上油漆标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很多商品一度需要凭票购买。最常用的是粮票,分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购买糕饼光有钱还不行。另外还有香烟票、糖票、布票、肥皂票等,有些被戏称为“第二钞票”。
代销店是“公家”的,所以每隔一段时间要盘货,或叫盘点。盘点频率,或按月,或按季。那一天,平时热闹的代销店门窗紧闭。门口挂块小黑板,上书“今日盘点,暂停营业”。从玻璃窗望进去,大队或供销社的财务管理人员与营业员一起忙碌,清点商品,报告数目,埋头记账,还有“噼里啪啦”的打算盘声。
村一级没有邮政机构,作为当年村民进出最多的公共场所和服务机构的代销店还要起到代送信件的作用。每天上午,镇上的邮递员骑着自行车到代销店外面下车,从墨绿色邮袋里取出信件和报刊交给营业员,然后从挂在门口的邮箱里取出村民新投入的信件带回邮电所寄送。
营业员拿到信件后,把每封信上的收信人看一遍并将姓名记住,然后将信件放在里面的货架上。乡村本就是熟人社会,加上经常进出代销店,营业员对全村男女老少基本都认识。如果看到收信人从店门口路过,或来店里购物聊天,就喊住他,把信交过去。如看到收信人的邻居,就托邻居顺便带去转交。
读高中读大学时,还是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年代。每次寒暑假,路过店门口如听到喊“你有信”,那真是最动听最令人兴奋的声音。如果寄出信,计算着该收到回信的日子,每天要去代销店转转。
也难怪,毕竟那是与远方同学或与大学恋人的唯一的联系方式。那种联络,那种等待,那种时光,真是慢,真是长,但也真的是珍贵。
80年代的不知哪天起,物资越来越充裕。村里的个体小店逐渐增多,村民的选择更多。代销店开始式微,直至淡出村民视线。在有些方面,变化,总归是好事。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拍摄者不详。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