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u0001竹茹u0001u0001
TUhjnbcbe - 2025/5/3 18:23:00

竹子可谓浑身是宝,而其中之一便是竹茹。那么,竹茹究竟是竹子的哪个部分?它的获取方法又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它究竟拥有哪些令人称奇的功效呢?竹茹,源自竹茎秆的干燥中间层,经过一系列精心制作而成。首先,选取新鲜的竹茎,剥去外皮,之后将带有绿色的中间层部分制成丝条或薄片。丝条状的竹茹常被揉成小团,便于使用;而薄片状的则被称为“条竹茹”。据《本草求真·上编·卷四泻剂·泻热·竹茹》记载,制作竹茹时应取竹茎,刮去外膜,再取其内二层,如麻缕般细腻者为佳。竹茹竹茹,这一源自竹茎秆的干燥中间层,经过精心的制作,呈现出独特的形态与功效。它不仅是一种中药材,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本草求真·上编·卷四泻剂·泻热·竹茹》中,详细记载了竹茹的制作过程与药用价值。其制作过程中,需选取新鲜的竹茎,剥去外皮,再取其中带有绿色的中间层部分,经过精细加工,制成丝条或薄片。这些丝条状的竹茹常被揉成小团,便于在中医临床中使用;而薄片状的竹茹,则被称为“条竹茹”,在药材市场上也备受瞩目。无论是丝条还是薄片,竹茹都以其独特的药性和使用价值,在中医领域占据着一席之地。如今,团状散竹茹在市场上较为常见,尤其是在药房中,这种形态的竹茹最为多见。竹子的内层,即那层稍带绿色的中间层,才是真正的“竹茹”。卢之颐曾言:“去外皮一重,取青白之交曰茹。”对于不同的用途,竹茹的选择也有所不同。若用于清肺化痰,靠近外边青皮的部分效果更佳;而若需和胃,则里层者更为适宜。

经过生姜炮制的竹茹,称为姜竹茹。其制作过程包括用老生姜榨汁,与煎煮后的姜渣混合,然后淋在竹茹上,稍加闷润后用文火微炒。这样一来,姜竹茹的颜色较原竹茹更为深黄,且带有姜的辛温之性,从而缓解了竹茹的寒性。在功效上,姜竹茹因生姜的温胃止呕作用而增强了其降逆止呕的效果。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尤其是治疗孕吐时,姜竹茹常被选用。

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最早记载了竹茹的功效,包括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和凉血止血等。这些功效实际上都与一个“和”字紧密相关。竹茹取自竹的茎身,通上彻下、达表及里,专主于和。其味甘而淡、气寒且滑利,可谓清而和。

具体而言,竹茹的和胃安中功效显著。它气微寒、得土气多且味甘,能专清胃热,是治疗胃热呕逆的要药。在《金匮要略》中,竹茹被用于治疗虚热呕逆的橘皮竹茹汤以及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的竹皮大丸。此外,竹茹还能和津液而化痰。作为竹子输送、布散津液的通道,它跨越了竹节、贯通了上下内外,从而显示出显著的化痰作用。对于痰热咳嗽和痰火扰心等病症,竹茹均能发挥其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其三,竹茹能调和筋脉。它如同人身的筋脉一般,具有独特的和筋脉作用。由于其性寒凉,因此能够清除脉络中的热邪,进而调和血液。当人体脉络不和、血液运行失常时,无论是吐血还是崩中,竹茹都能发挥其治疗作用。

总之,竹茹在和胃安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它在清肺祛痰方面不及竹沥,但在清心除烦方面则不及竹叶。此外,竹茹还可用于退烧,与蚕沙、陈皮等药材配伍,可制成具有“神奇”退烧效果的方剂。蚕砂,也被称为蚕矢,是蚕吃新鲜桑叶后经过脾胃运化所排出的粪便。其性辛温,具有行散通达的特性,能够祛风、散寒、除湿和胃化浊,归入肝、脾胃经。而竹茹,如前所述,主要功效在于清肺胃之热和化痰。陈皮则辛温行气,能行痰、理肺,并兼治脾胃。在感冒高烧时,邪气首先伤及卫气,若风寒重则外闭卫阳,迅速由皮毛侵入肺部,进而影响脾胃。这三味药共同的特点在于调和胃气。通过内助正气以达邪,使病邪无法传变,只能从表而出,这种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高明。中医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在感冒时,若胃气充足,则正气能胜邪(风寒),从而截断病进途径并增强祛邪外出的能力,使发烧易于消退。感冒发烧初期,及时治疗往往能迅速缓解,但一旦咳嗽、咳痰等症状出现,治疗难度便会增加。这个中药方子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同时兼顾了肺部的治疗。竹茹和陈皮,一凉一温,分别具有清热祛痰和行气化痰的功效。这两种药物都能有效促进肺部邪气的排出,防止津液郁结形成痰液。即便初期已形成痰液,这两味药也能协同作用,行痰化痰。如此,便在肺胃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使病邪无法深入,只能退却。

1
查看完整版本: u0001竹茹u0001u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