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蚕农在后台留言,表达了他们的困惑:为何他们的蚕茧在市场上难以获得高价,而他人的蚕茧却能卖出好价钱?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在蚕茧收购过程中,质量与价格紧密相关。茧站通常遵循“按质论价”的原则,即蚕茧的质量越高,价格也就越高。具体来说,那些个头大、蚕丝洁白度高、正常化蛹且品质上乘的蚕茧,往往能获得更高的价格,每斤至少能卖到20元以上;而普通的蚕茧则只能以8元/斤的价格出售。更为糟糕的是,那些毛脚茧、柴印茧以及黄斑茧等质量不佳的蚕茧,不仅价格更低,甚至可能无人问津。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蚕农在一张蚕种上的收益就相差几百元。若家中养了0张蚕种,那意味着收益差距可能达到几千元,这无疑是蚕农们不愿看到的。
此外,有些蚕农在养蚕5龄后期由于管理不当或天气因素影响,导致蚕病爆发。尽管这些蚕仍然上蔟作茧,但蚕茧的质量却明显下降,出现黄斑茧、印烂茧和薄皮茧等问题,进而影响了蚕茧的价格。由于气候突变等不可抗力,5龄蚕有时会爆发蚕病,进而影响蚕茧的质量。为了帮助蚕农提升蚕茧质量,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挑选优质蚕种。家蚕对生长环境十分敏感,自身抗病力较弱的话,更容易在5龄期遇到特殊天气时引发蚕病。因此,首要任务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蚕种,建议与周边农户联合订购或到专业代理点预订,以确保安全。若自行联系经纪人或直接与企业订购,务必索取正规凭证,并警惕低价、无证、无资质或无合格标签的蚕种,以免购买到质量不佳的品种。
此外,选择地域跨纬度相近的蚕种生产企业也很重要,以降低因跨区域饲养不适应而引发蚕病的概率。同时,根据实际需求挑选具有抗BmNPV抗性的家蚕品种,以提高对蚕病的抵抗力。
对于蚕农而言,5龄蚕期出现的蚕病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因为一旦发病,之前的辛勤付出可能付诸东流,甚至可能连蚕种的费用都无法收回。通常,5龄后期若出现少量病蚕,在上蔟后的-2天内就可能引发大面积发病症状,导致蚕无法正常吐丝或化蛹,形成死茧。这些不健康的蚕所产的茧洁白度较低,颜色发黄或发红,严重影响蚕茧的质量和价格。因此,在选择蚕品种时务必谨慎,尽量挑选适宜的品种以提升蚕茧的质量。
2、挑选恰当的蔟具。众多蚕农为节约成本,依然沿袭传统的蔟具使用方式,致使蚕茧品质远落后于现代养蚕结茧技术,导致异常蚕茧频发。随着规模化养蚕的普及,方格蔟的应用愈发广泛,这得益于长期以来的探索与实践。因此,建议根据饲养规模,优先选用方格蔟。特别是设施蚕房和省力化养蚕的大户,在提升饲养效率和改进饲养模式时,更应注重对上蔟设施的升级与优化。
在放置蔟具方面,不同蚕农的操作方式各异。一些蚕农在熟蚕数量达标后便直接放置蔟具,等待采摘蚕茧;而另一些蚕农则选择在90%以上的蚕开始吐丝作茧时,将蔟具移至室外,悬挂8-0小时。待发现有熟蚕掉落时,再另行安排上蔟。这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对蚕茧品质产生了显著影响。前者可能导致蚕茧洁白度下降,并增加蚕病风险,因为蚕沙在温湿度异常环境下容易滋生病菌。特别是当蔟具放置后,蚕座与蔟具间的间隙变小,易形成高温高湿环境,同时蚕茧与蚕沙的近距离接触也可能导致柴印茧的产生,进而影响蚕茧的洁白度。
为避免这些问题,推荐采用预上蔟的方法。即在大部分蚕开始吐丝作茧时,及时清理蚕沙,这样不仅能提升蚕茧的整洁度,还能有效减少黄斑茧的产生。同时,继续推广使用方格蔟,以确保蚕茧品质的持续提升。左图展示了方格蔟自动上蔟的现场情况,而右图则呈现了方格蔟在室外的悬挂状态。
3、降低不良蚕茧率。在养蚕过程中,双宫茧和柴印茧等不良蚕茧较多时,会严重影响缫丝的顺畅度。为了提高缫丝的解舒率,我们必须设法降低不良蚕茧的比例。首要措施是合理控制上蔟时机。在5龄后期,我们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