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蛾科昆虫家蚕幼虫的干燥粪便,亦被称为蚕砂、晚蚕沙、蚕矢等。
动物形态家蚕的雌雄成虫体表均覆盖着白色鳞片,体长约为6~3厘米,翅展则达到9~3厘米。它们的头部相对较小,拥有一对复眼,口器已退化,下唇须纤细。触角呈现羽毛状,而翅膀有两对,前翅较大且呈三角形,后翅则相对较小。值得注意的是,雌性家蚕的腹部较为肥硕,末端钝圆;而雄性则相反,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时期的家蚕体色以灰白色至白色为主,胸部第3节稍见膨大并带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则长有一尾角。
产地与采收家蚕主要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长江以南地区为多。其粪便在夏季收集,通常选取二眠至三眠时排出的粪便,经过晒干等加工步骤后即可成为药材。
药材性状晒干后的蚕沙呈颗粒状六棱形,大小在2~5毫米之间,直径约为5~3毫米。其表面颜色为灰黑色或黑绿色,质地粗糙,并伴有明显的纵沟和横向浅沟纹。手捏之下,药材轻易成为粉末,气味微淡。
性味归经与功效蚕沙在性味上属于温性,味道甘甜而带有一丝辛香。它主要归入肝经、脾经和胃经,被广泛应用于祛风除湿、和胃化浊等治疗领域。
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蚕沙在临床上的用量通常为0~5克,可以通过纱布包煎或入丸、散等方式使用。同时,它也可以外用,如煎水洗或研细末调敷患处。用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等病症时效果显著。此外,实验研究还发现蚕沙具有抗癌及光敏作用,对小鸡的骨骼钙化也有促进作用。其水提液还能显著延长人血纤维蛋白质的凝聚时间。
化学成分与使用禁忌蚕沙中包含叶绿素衍生物、植醇等多种化学成分。同时,它也含有蛋白质、8种氨基酸以及维生素A、B、E等营养成分。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胃肠虚弱者应慎服此药,而血不养筋、手足不遂者则应禁服。
配伍药方蚕沙可以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例如,治疗风湿痛或麻木不仁时可以搭配晚蚕沙30克煎汤服用;若治疗风缓麻痹诸节不遂等病症则可以使用炒黄的蚕沙配以酒浸内服等方法来达到治疗效果。治疗风瘙瘾疹,全身瘙痒,搔抓后成疮:取一升蚕沙,以二斗水煮取一斗二升,去渣后,用温热药液洗涤患处,并注意避风。治疗干湿癣:将20克蚕沙与5克薄荷研成细末,用生油调匀后搽抹患处;对于湿癣,可直接撒布药末。治疗带状疱疹:将30克蚕沙与2克雄黄共同研成细末,用香油调匀后敷于患处。治疗月经久闭:取20克炒微黄的蚕沙,加入一壶无灰酒中煮沸,去渣后温饮一杯。治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将30克蚕沙炒黑成炭,研成细末,每日服用2~3次,每次3克,用开水送服。治疗血淋:取适量晚蚕沙研成细末,每次食前用酒送服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