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新疆养海鲜,打开什么新想象
TUhjnbcbe - 2023/11/7 19:54:00

城阳融媒讯

最近,新疆“海鲜”火了。这个“离海最远的地方”,竟然养出了几千吨生猛海鲜,着实令人震惊。话题“新疆大螃蟹发货了”“新疆三文鱼喜获丰收”冲上热搜,有网友打趣道:“新疆海鲜是不是应该叫‘新鲜’?”

新疆天蕴喀拉苏乡三文鱼养殖基地图源:新疆天蕴

近几年,农业领域不断涌现出颠覆我们认知的新闻:盐碱地养海鲜、种水稻,一棵树上结出一盘“地三鲜”,榴莲、牛油果、阳光玫瑰等洋水果在国内“安家落户”,无核荔枝11元/颗供不应求……

从“靠天吃饭”到“四季不断”,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看屏种地”,在技术的赋能下,农业变得酷炫又富有想象力。我们不禁要问:未来,农业还将带来怎样的惊喜?

放眼广袤国土,从南方双季稻种植区到北方农牧交错带,从内湖的大水面养殖到深远海的海洋牧场,从西南的高原农业到西北的旱作农业……农业科技从“书本”走向“田地”,“神奇”的农业从想象成为现实。

工人们给捕捞上来的三文鱼加冰块保鲜

“上天入海”。

在新疆,养殖专家们利用天然盐碱水,参照海水矿物质比例进行调配,让内陆盐碱地变身“海水养殖池”,三文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等“新鲜”上市。千里荒漠上,通过改良沙地土壤,高产农作物、高甜果蔬也能丰收。

有人说,耕种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有条件要种,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种。阳台、塑料瓶、砖瓦缝,“见缝插针”;空间站、潜水艇、极地科考站,“上天入海”;东南亚榴莲、智利车厘子、美洲蓝莓,“土洋皆宜”。

“禾下可乘凉”。

各种“神奇”的农作物可被中国人“玩明白”了,高产、高营养、高颜值。杂交水稻技术让“禾下乘凉”梦生根发芽;新一代嫁接技术让一棵苗上结出一盘“地三鲜”(茄子、辣椒、土豆),让荔枝没了核,一口咬下去全是肉;转基因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等高科技培育出了补钙菜、富硒猪、高维C辣椒、巧克力番茄、拇指西瓜等产品。

农技人员设置“无人收割机”的工作路线

“看屏种地”。

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在哪种、种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怎么种、怎么收,种植全过程还得靠科技实力硬核的农业设施、机械。

在水产养殖上,新疆“海鲜”有专属温室养殖池,靠计算机控制温度、自动化喂养;“国信1号”养殖工船能让新鲜的海水在船舱内循环,能赶在台风前、水温变化前“携鱼转场”。在田间,小麦收割机上演“无人收获”,拨禾切割、传输脱粒、粉碎匀抛、智能卸粮、满仓自主返回,一气呵成……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神奇种子”遍地发芽,黑科技轮番上阵,上演农业“赛博朋克”。我们为何如此重视农业,不断精进本领?

阿拉善高新区的沙漠葡萄

延续农耕文明。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神农尝百草”,到《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再到盛唐“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农业既是天下农家五谷丰登的百姓之幸,也是九州四海仓廪殷实的“国之大者”。

今天,我们驾驶着炫酷的农机设备在19.14亿亩粮田上耕种,在新疆“种海鲜”、躬耕深远海,从“望天收”到“吨粮田”,将小植株培育成“参天大树”,南茶北引、南虾北养……我们延续着远古祖先驯化野生稻米、家畜时期的探索精神,延续着中国古人对自然作物生长规律的尊重与利用,延续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辛勤耕耘精神。

保护绿水青山。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农耕过程中的自然保护,《唐律》规定“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宋代相关法令更是层出不穷。

今天,我们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有机农业,智能化节水滴灌管道和古老的坎儿井互补,种植农作物、养殖“海鲜”,改善土地盐碱化、减少地下水消耗,使得重点河湖的生态逐步复苏;在长三角地区,塘基种桑树,桑叶喂蚕,塘中养鱼,蚕沙喂鱼,形成水陆互动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我们摒弃了焚薮而田、大水大肥的老路子,实现了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农技人员操作植保无人机作业图源:新华社

端牢中国饭碗。14亿多人口的中国,要全力“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也要探索新解法,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将一些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利用起来,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今天,我们在新疆、河南、山东、宁夏、内蒙古等地,开启了大规模的盐碱地养殖和种植,一排排鱼塘在盐碱地次第丰收,紫花苜蓿等耐盐作物长势喜人,耐盐碱的“海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万亩。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精进,中国5亿亩可利用的盐碱地,正一点点变成新的“大国粮仓”。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我们的农业从“人扛牛拉”传统生产方式,发展成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生产方式,部分实现了“机器换人”,未来农业还将如何突破想象力?我们将怎样开发农业“新次元”?

“无人收割机”正在作业

场景更多。在没有海的地方“种海鲜”,让干旱的沙漠长出绿色农田……人类一次次把想象付诸实践,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了许多农业新场景,推动农业大步向前。

未来,人类将面对更多气候变化、耕地减少、海水污染等考验,不断打开想象,探索新场景,是应对考验的重要路径。一些国家和地区正行动起来。如意大利萨沃纳海岸的海底花园农场,给缺地、缺水地区的农业提供了新解决方案;纽芬兰建了世界首个“3D海洋农场”,帮助恢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

种子更强。小小的种子好比现代农业的“芯片”,它是先人留给后代的“生命传承”,是端牢中国饭碗的战略生物资源。

在山东,有枣庄古枣林、章丘大葱栽培等数以百计的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构成了超级庞大、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库。多年来,经科学家点石成金,这些遗产被开发培育出具有文化内涵,且更优良的物种。今后,保护农业种质资源任重道远,首要的就是做好传统优良物种的保护及其在生产中的活化利用,唤醒种子库。

“国信1号”海上巡游养殖大黄鱼

设施更炫。温室大棚遍布广袤田野,白羽肉鸡住上智能鸡舍,大黄鱼跟着养殖工船在深海游历长大……眼下,设施农业已成为各类农产品供应的重要来源,而科技含量十足的装备是实现设施农业的基础,也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

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加速应用,设施农业还有很多迭代进步空间。我们要用好科技力量,建造更先进的设施,如“国信2号”大型养殖工船、蔬菜智能玻璃温室等,提升农业的“智慧含量”。

既古老又现代,既朴素又神奇的农业,正迎着新时代的阳光,播种新希望,长出新未来。

来源:青岛宣传

编辑:方琦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疆养海鲜,打开什么新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