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水经濡水注新考三
TUhjnbcbe - 2023/10/11 17:20:00

△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

濡水自孤竹城东南,迳西乡北,瓠沟水注之。水出城东南,东流注濡水。濡水又迳牧城南,分为二水。北水枝出,世谓之小濡水也。东迳乐安亭北,东南入海。

孤竹城,约今卢龙县蔡家坟商代遗址。

乐安亭,具体位置不详。

濡水东南流,迳乐安亭南,东与新河故渎合。渎自雍奴县承鲍邱水,东出,谓之盐关口。魏太祖征蹋顿,与泃口俱导也,世谓之新河矣。陈寿《魏志》云,以通河海也。新河又东北,绝庚水,又东北出,迳右北平,绝巨梁之水,又东北迳昌县故城北,王莽之淑武也。

昌县故城,《地图集》将西汉昌城标注于今唐山丰南区治西北处[2]。

新河上源为鲍邱水,今宝坻南还有一条小河名鲍邱河,即古鲍邱水之残遗。盐关口即新河西日承鲍邱水源处。新河与泉州渠运道联接,故盐关口必在其东不远.庚水即今州河。巨粱水一般认为即今还乡河[3]。(黄盛璋,)

新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渎东南入海。新河自枝渠东出,合封大水,谓之交流口。水出新安平县,西南流迳新安平县故城西,《地理志》辽西之属县也。

新安平县故城,疑与今滦县榛子一村遗址有关。(,河北文物局)

又东南流,龙鲜水注之。水出县西北,世谓之马头水,二源俱导,南合一川,东流注封大水。《地理志》曰:龙鲜水东入封大水者也。乱流南会新河,南注于海。《地理志》曰:封大水于海阳县南入海。新河又东出海阳县,与缓虚水会。水出新安平县东北,世谓之大笼川,东南流迳令支城西,西南流与新河合,南流注于海。《地理志》曰:缓虚水与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东与素河会,谓之白水口。水出令支县之蓝山,南合新河;又东南入海。新河又东至九濄口,枝分南注海。

缓虚水、封大水、素河,封大水为今之陡河。缓虚水为今之沙河,素河即沂河。“沂”是“素”的音变。(黄盛璋,)

新河又东迳海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摇毋馀为侯国,《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也。新河又东,与清水会,水出海阳县,东南流迳海阳城东,又南合新河,又南流一十许里,西入九濄,注海。新河东绝清水,又东,木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东,左迤为北阳孤淀,淀水右绝新河,南注海。新河又东会于濡。

海阳县故城,黄盛璋认为即滦县马城遗址[4]。黄盛璋在《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一文中指出:海阳故城,即今马城,《唐书·地理志》,“平州马城县,古海阳墟也,开元二十八年置以通水运。”城垣基址尚有残存,近年取土,所余日少。一九八一年作者第三次至此城考察时,仅存一剖面,城内汉陶片极多,确为汉城无疑。《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示海阳县故城地望亦大致如此[5]。

但若将海阳故城判定为滦县马城遗址则与令支城(约今迁安市倪屯村[6])相距约60公里与注文“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所述严重不符。

故按注文“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爬梳相关文普资料综合考量,本文颇疑海阳县故城即今滦县老站遗址。(备注:老站遗址

清水,清水令仍名清河。这是唯一未变之河名。《明一统志》。“在乐亭县,西源出马城北,蔡家庄,旧已堙塞。洪武中濬故道,置闸潴水,以通海运。”《滦州志》记清河运洗地名极为详细,最后“至蚕沙口入海,其水极清,人海二十里不溷,亦名清水河,秦汉以来为漕运故道,闸迹尚存,明永乐十八年以运艘遭风罢.”作者曾沿流考察,该志记所迳村庄地名大抵皆在,迳流形势与《水经注》清水合。(黄盛璋,)

新河会濡水处,濡水即滦河,但下游经常摆动,现亦不经旧镇庄,相距尚有数里。会濡水处确址更不可考。《乐亭昌志》.“有新河套在县西二十五里,夹于河滦之间”认为即曹操所开新河之遗,今新河套地名尚可访问。新河可能经过这里,但其地并无遗迹.以上关于新河径流实地考察,目前所能做的就是这些,虽一一落实尚有困难,但基本通流方向、部位,大致可以恢复,略如图所示。

这些河都是自北向南流入海。而新河则横绝这些河,并截取其中一部以为运河水渠,横截之处必采取一定措施,所以新河开凿工程比较大,也比较复杂,并且为旧未曾有。“新河的得名大概就是因曹操第一次开凿,可惜记载简略,如何施工开凿,全无可考。《水经注》虽记新河径流较为详细,但对于所过诸河的水工措施,包括堰闸等设计与建筑情况全都未提.在当时条件下能横截这些河流,完全开凿一条人工运河,在水利工程史上不能不认为是一项伟大而稀见的设计与创造,值得大书特书。(摘自黄盛璋《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8])

[1]黄盛璋:《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历史研究》,年12月15日,第27页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幽州刺史部),中国地图出版社,年,页27-28

[3]黄盛璋:《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历史研究》,年12月15日,第27页

[4]黄盛璋:《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历史研究》,年12月15日,第27页

[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幽州刺史部),中国地图出版社,年,页27-28

[6]详拙文:《水经.濡水注》新考(二)

[7]河北文物局:《河北文物地图集》(中),年,文物出版社,第页

[8]黄盛璋:《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历史研究》,年12月15日,第27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经濡水注新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