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湖州桑基鱼塘的前世今生
TUhjnbcbe - 2023/10/9 17:38:00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星罗棋布的湖州南浔桑基鱼塘核心区。摄影:沈勇强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山贤)1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湖州“桑基鱼塘”的前世今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的报道。

绿榆低映水边门,菱叶莲花数涨痕。苕霅风光夸四月,缫车声递一村村。做丝花落做丝忙,尽日南风麦弄黄。村里剪刀声乍断,又看二叶绿墙桑。

古诗描绘的是“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乡村风情。

岁末年初,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以“鱼”为主的民俗活动接二连三。古村里,撒网捕鱼、空手抓鱼……汇聚成一派丰收的景象,以“振兴乡村,利用厚生,鱼桑文化,天人合一”为主题的“湖州·南浔第十届鱼文化节暨桑基鱼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活动日”在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和孚镇荻港村举行。

年4月19日,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国际论坛上,湖州桑基鱼塘和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由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组成)共同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绿桑成荫,鱼塘连片”,这是南太湖桑基鱼塘系统优美农业景观真实写照。从远处眺望或者从高空俯视桑基鱼塘,跃入人们眼帘的仿佛一幅蓝绿相间的巨大棋盘,具有独特的江南水乡和古朴、自然、野趣的田园风光韵味,美不胜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走近桑基鱼塘,绿油油的桑树环抱着一汪汪清水,步移景换,春华秋实。基面上桑树高低错落,桑叶随风飘逸,婀娜多姿;池塘中多种鱼类形态各异,三五成群游弋戏水,不时跃出水面,激起阵阵涟漪,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处处停蚕箔,家家下渔签”,勾画出一幅桑茂、蚕盛、鱼旺的水乡美景。徜徉其中,峰回路转,变幻无穷,或见小桥流水人家,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呈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早在年国家旅游资源普查中,湖州桑基鱼塘景观就被评为国家旅游资源最高等级——五级标准。

四塞人家水上耕

湖光潋滟,桑叶沃若。这片湖泽交汇的灵秀水土,注定要为历史的版图创造出一片新天地,在钟灵毓秀的江南一隅,定格出一片繁华。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处于中国第一大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区域太湖南岸平原,为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的腹地。北濒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南接杭州,距杭州40公里;东临上海,距上海公里;西连莫干山山脉和天目山山脉。保护区行政区域属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西部的菱湖镇及和孚镇行政区域。这里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生态类型属于中国太湖南部的低洼湿地生态系统,为中国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断,迫使北方老百姓通过长江水道多次大批集中向太湖沿岸迁移,从而使湖州人口大量增加,国家经济重心也开始南移。为了满足劳动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太湖沿岸土地也开始大规模开垦。然而,“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属于一个低洼地,每当雨季,系统西面天目山山脉的大量山洪水通过东苕溪和西苕溪进入本低洼地区域,由于当时区域内河道不甚畅通,故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为了解决低洼地的洪涝灾害问题,区域内的劳动人民通过修筑“五里七里一纵浦(溇港),七里十里为一横塘”的“纵浦(溇港)横塘”水利排灌工程,并将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则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为塘基,继而逐步演变成为“塘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循环农业模式,最终形成了种桑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江南水乡典型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并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和鱼文化。

目前,“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仍然保留有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我国桑基鱼塘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拥有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生态养殖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其中,区域内菱湖镇射中村于年6月就已经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综合养鱼培训中心的桑基鱼塘教学基地。同时,桑基鱼塘系统也得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科学委员会委员和高级培训班学员的高度赞赏与肯定。而和孚镇荻港村蚬壳湾里的7亩桑地和鱼塘,已被划为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

荻花桑叶雨新晴

“几寓凌波镇,年荒縢物华。鱼虾堪入馔,菱耦足供茶。”这是明代诗人张焕对古时菱湖的真实写照。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生态、安全、优质的淡水鱼类和桑叶茶、桑叶粉、桑葚及其加工产品,蚕蛹、蚕丝蛋白食品及其加工产品等桑蚕相关的食品和羊肉食品。

今年63岁的吴连勇就和老伴一起,守着蚬壳湾的3亩桑地和5亩鱼塘,每年养上几张蚕,靠着栽桑养鱼过着“慢生活”的日子,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夫妻俩根据时节的变化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农事活动,一年到头的安排,几乎可以用手指数过来:正月、二月要管理桑树,放养鱼苗;三、四月为桑树施肥;五、六月养蚕卖茧,蚕蛹用来喂鱼;七、八月鱼塘清淤,用塘泥培固塘基;年底几个月除草喂鱼捕鱼卖鱼。

像吴连勇一样,桑基鱼塘系统内过着“桑鱼”生活的村民们不在少数。

目前,遗产地人均桑地和鱼塘面积为0.公顷,遗产地养蚕、养鱼、养羊等人均生产性收入为元,占遗产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2.76%。因此,系统生产性收入是区域内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发源地为系统区域内的南浔区双林镇。双林绫绢始于东晋,南宋时已远销海外。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是用纯桑蚕丝织制而成。双林绫绢工艺精湛,包含浸泡、翻丝、纤经、放纡、织造、炼染、砑光、整理、检验成品等生产流程。双林绫绢种类繁多,分为耿绢、矾绢、花绫、素绢等诸多品种。双林绫绢具有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薄如蝉翼,轻似晨雾”等特点,体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技能性,被誉为“东方丝织工艺之花”。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发源于系统区域内南浔区南浔镇辑里村。生产辑里湖丝的蚕种选用自育的“莲心种”,品种优良。辑里湖丝缫丝程序复杂,分搭丝灶、烧水、煮茧、捞丝头(索绪)、缠丝窠(添绪)、绕丝轴、炭火烘丝(出水干)等过程。辑里湖丝在缫丝工艺上注重“细”和“匀”,所缫的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辑里湖丝在年首届伦敦世博会上获得金奖,年在意大利都灵工业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年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再获大奖。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形成了内容丰富、价值较高的文化内容。

系统区域内的钱山漾遗址,位于湖州市城南7公里的吴兴区八里店镇潞村,距今年左右。钱山漾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绢片、丝线、丝带、丝绳等丝麻织品,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家蚕丝织物。钱山漾遗址被誉为“世界丝绸之源”。

蚕桑丝织技艺是中国的原创性发明,它是指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同时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和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和织锦等丝绸产品。年9月30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頔塘是“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纵浦横塘系统”水利工程开凿最早的一条横塘,也是京杭大运河浙江段的一条重要支流,有“中国的小莱茵河”之称。年6月22日,頔塘以“頔塘故道”作为“中国大运河”支流一起在卡塔尔多哈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湖州太湖溇港始建于春秋时期,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的“纵浦(溇港)横塘”水利工程,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它集水利、经济、生态、文化于一体,具有排涝、灌溉、通航等综合效益,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经国际灌排委员会评定公布,湖州太湖溇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蚕神“蚕花娘娘”,又称“马头娘”“马鸣(明)菩萨”,是“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蚕农心目中所信仰的蚕神。清明节这天,蚕农们都要背着蚕种及带上蚕花去含山蚕神庙祭拜蚕神,保佑蚕茧丰收,蚕花廿四分。

按系统区域农民习俗,过年前后,家家户户都会在池塘中拉网捕鱼。为了庆祝一年的渔业丰收,大家聚在一起,吃一顿以鱼为主的“鱼宴”,俗称为“鱼汤饭”,寓意“年年有余”。

棹歌谁唱弯弯月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还产生了具有相当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包括“扫蚕花地”、蚕歌、蚕花戏、扎蚕花、千金剪纸、“渔家乐”等。

“扫蚕花地”是一种桑基鱼塘系统内民众喜闻乐见以歌舞形式表演为主要特征的养蚕习俗。“扫蚕花地”歌舞表演时间一般在每年的春节、元宵、清明期间,尤以清明前后表演最为集中。此时正值蚕农们扫蚕室,除尘糊窗,清洁蚕桑工具,准备开始一年蚕桑生产之际。蚕农为了祈求蚕桑生产丰收,都要举行“扫蚕花地”仪式,祈求吉祥、蚕事丰收。

蚕歌又称湖州蚕乡山歌,是一种由种桑养蚕的生产、生活中激发出来的劳动与生活歌谣。蚕农们通过蚕歌这种形式,将古老的种桑养蚕经验与文化,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因此,蚕歌对传播种桑养蚕生产技术、蚕桑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称得上是一本记录种桑养蚕生产、生活过程的教科书。

蚕花戏又称羊皮戏或皮影戏,是桑基鱼塘系统内祭蚕神时的一种民俗活动。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一般每年开始养蚕的清明前后,蚕农往往请羊皮戏艺人到村里来唱一台“蚕花戏”,以祈求蚕茧丰收。

扎蚕花已有多年的历史。蚕花是蚕农们用以寄托蚕桑丰收而扎制的一种纸花。相传,蚕花是蚕神“蚕花娘娘”的化身,戴着蚕花养蚕,能取得蚕花廿四分的好收成。因此蚕农在自己头发上及自家的蚕室里、蚕匾上,插满了蚕花,买蚕花、插蚕花、戴蚕花成为桑基鱼塘系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每年的养蚕季节,蚕农们有将大红纸剪成“老虎头”“蚕猫”“聚宝盆”等图案贴在自家门窗上的习俗,用来辟邪、驱鼠祈求蚕茧丰收。后来,这种养蚕习俗逐渐形成一种剪纸艺术。其中以千金剪纸最为著名。每到逢年过节,人们把纸剪成养蚕过程的各种场景以及“福”“元宝”“鲤鱼”“连升三级”“招财进宝”“喜庆有鱼(余)”等图案,成为人们祈福与祝愿的符号。

村民们还通过演奏“渔家乐”,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渔民们用盛放鱼食的木制器具、装置螺蛳的小木桶和鱼叉作高音部乐器,用挑水的大水桶和汲水的小木桶作中音部乐器,用小木船和菱桶作低音部乐器,组合成一个乐队,来表演打击乐“渔家乐”。

桑基鱼塘系统不仅有蚕农、渔农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而且有大批知名文人墨客或以诗歌歌颂蚕桑活动,或直接总结蚕桑生产全过程及其得失,或写下一部部蚕桑专业著作,使原始的蚕文化进而上升到理性和形象的高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词书画作品是程棨的《耕织图》并诗。程棨是元代著名画家和藏书家,随曾祖父程大昌落籍湖州。《耕织图》彩色绢本包括《耕图》与《织图》2卷,各24幅绢,包括浴蚕、下浴、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蔟、炙箔、下蔟、择茧、窖茧、缫丝、蚕蛾、祀谢、络丝、经、纬、织、攀花、剪帛,描绘了养蚕、缫丝、丝织生产的全过程,每幅配有五言律诗一首。《耕织图》是绘画配合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农桑操作过程的一大创举,被称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是解读中国农业史、纺织史、艺术史的珍贵文献,具有较高的蚕桑丝绸文化研究价值。

系统中诞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专著有宋代陈旉的《农书》、清代张履祥的《补农书》及沈秉成的《蚕桑辑要》。《农书》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总结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补农书》被我国农业史学家誉为“总结明末清初农业经济与农业技术的伟大作品之一,是我国农业史上最可宝贵的遗产之一”。

仿佛吴侬子夜声

“水国宜秋晚,羁愁感岁华。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涨落高低路,川平远近沙。炊烟青不断,山崦有人家。”这是元代诗人许有壬《荻港早行》中的诗句。

桑基鱼塘系统中镶嵌着诸多千年历史的水乡古村落。其中,位于系统核心保护区内的古村落荻港村,依河而存,因水成街,因水成市,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酒肆茶楼构成了浓郁的江南水镇画卷。小河岸边廊屋蜿蜒,店铺相间,河中船舶穿梭,浪涛拍岸,景观颇为奇特。古村落、人文景观和桑基鱼塘系统完美融合,呈现出江南水乡唯美意境和田园风光的美丽画卷。因此,荻港村于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七部局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年被原农业部授予“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年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入“浙江省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称号。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在土壤与水资源管理中对系统外环境基本达到“零”污染。系统中养蚕过程中多余的蛹和蚕沙作为鱼饲料和鱼塘的肥料,鱼塘肥厚的底淤泥挖运到四周塘基上作为桑树肥料,桑地土壤中多余的营养元素随着雨水冲刷又源源流入鱼塘,系统中的多余营养物质和废弃物周而复始地在系统内进行循环利用,没有给系统外的环境造成污染,从而为保持区域内水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世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典范,人们在开发利用洼地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相处。它的存在使湖州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绸产业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淡水鱼产品的生产贸易基地,为湖州赢得“东南望郡”“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名。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荻港村人,荻港渔庄董事长徐敏利,从小喂鱼,长大经营淡水鱼批发生意,后来投身生态旅游绿色服务业,所有的经历始终没有离开一个“鱼”字。作为企业代表,徐敏利还到罗马参加了桑基鱼塘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授牌仪式。那一刻,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徐敏利认为,传承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而体验式民俗文化传承效果更好。为此,从年开始,徐敏利发起举办鱼文化节,通过养鱼、捕鱼、祭鱼、吃鱼、唱渔歌、跳鱼舞、玩鱼赛、做鱼菜(陈家菜)、打渔家乐、放鱼灯等一系列环节,来让游客领略几千年来桑茂、蚕丰、鱼旺的桑基鱼塘水乡美景。

今年55岁的叶明儿是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作为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主持者,从年开始,他就一直致力于桑基鱼塘系统的研究,希望将它的历史价值与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找到和谐相处的良方,让太湖边这一璀璨明珠继续绽放光彩。

年5月,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原农业部公布的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当年9月,桑基鱼塘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正式启动,叶明儿作为专家组成员,积极参与其中。

谈到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和发展,他侃侃而谈:“桑基鱼塘系统是一种具有独特创造性、集多种生产类型为一体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利用生物互生互养的原理,低耗、高效地精耕细作。”他认为,作为中国的农业典范,这种实践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推广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州桑基鱼塘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