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佛山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读创
TUhjnbcbe - 2023/8/6 21:49:00

读创/深圳商报驻佛山记者段煜第通讯员谈飞洋陈超全

孕育蚕桑经济、滋养岭南文化的佛山桑园围,成功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12月8日晚,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1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在线上会议中公布了这一消息。佛山市副市长葛承书率队前往北京参加会议。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佛山桑园围由此走进世界视野,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标志。此次佛山桑园围申遗成功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广西灵渠等齐名!除佛山桑园围外,此次一同入选的国内项目还有福建天宝陂灌溉工程、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浙江白沙溪三十六堰。至此,我国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共23项,遗产类型最为丰富。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23处,成为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分布范围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其中桑园围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成为我国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广东省内首个入选该项名录的工程。佛山桑园围位于佛山市南海和顺德区境内,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属于中国古代河口三角洲大型基围灌排工程,近千年来发挥着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至今仍保障着6.2万亩农田的灌溉供水和防洪排涝安全。我国水利、文化等学术界一致认为,桑园围的建立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史,是珠三角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同时也见证了珠三角地区水利发展和佛山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中国东部经济区的拓展和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佛山桑园围是广东省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历史文化遗存最多的项目。

据悉,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体系主要包括灌排工程体系和相关文化遗产两部分。其中,灌排工程体系由围堤、古河涌水系、古窦闸控制工程等组成;非工程遗产包括与桑园围相关的碑刻、文献、水利管理与水神崇拜建筑设施,以及古桥、古树、古井等相关水利文化遗产。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水利史研究所所长助理李云鹏表示,佛山桑园围的灌排工程型式具有独特性,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突出,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水利功能,佛山为我国完整地保存了一个传统基围水利的活化石。

据介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从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跨越多年历史的桑园围,时至今日仍在发挥防洪、灌溉、排涝、水运、养殖、种植等综合水利效益。佛山历代先辈在对桑园围的持续修缮中,一直享受着它的恩赐,也让它成为岭南水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文化符号。围堤全长64.84公里,围内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农田灌溉面积6.2万亩。桑园围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发挥了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利发展和佛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为区域灌溉农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安全提供了基础支撑。桑园围历经余年的发展,围内古水利工程体系格局仍保存完好,工程遗产体系主要包括灌排工程体系和相关文化遗产两部分。

作为珠江三角洲早期修建的大型基围水利工程,桑园围修建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数百年的历史中,佛山一代又一代先辈用智慧和坚韧筑围造堤,利用堤围、河涌、闸窦进行灌排。在桑园围堤围和闸窦等水利设施的保障下,佛山这种立体农业的耕种模式,可以较好地利用堤围、河涌、闸窦进行灌排,也因此产生了桑树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良性生态循环,清朝以来,佛山蚕桑经济空前繁荣,百姓富庶。桑园围的修建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东部经济区的拓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是珠三角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可以说,如果没有桑园围,就没有顺德、南海地区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长期富庶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

审读:孙世建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山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