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穿越千年,看鎏金铜蚕如何在这个县流 [复制链接]

1#

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见证古丝绸之路历史的“鎏金铜蚕”,惊艳了世界。

近日,“鎏金铜蚕”的家乡石泉县,又拿下一“国字头”桂冠——“石泉蚕丝”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鎏金铜蚕”见证了赓续多年的古老丝路;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一带一路”从“概念股”到“绩优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让相关国家在受尊重中获益。“鎏金铜蚕”不仅成了“国际网红”,也成了撬动石泉县的蚕桑产业、蚕桑文旅一根“金棍”,更在埋头实干中铸造了“金蚕精神”的县魂。

那么,为何“鎏金铜蚕”在安康石泉横空出世?它的前世今生又发生了哪些故事?今儿咱们就去“金蚕故乡”听听吧。

前世:丝路之源的见证者

初秋时节,沿池河流域而行,坊妹来到“鎏金铜蚕”出土地——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道路一旁,池迎路改线工程正如火如荼加快推进。另一旁竖立的“汉鎏金铜蚕出土处”石碑,伴着潺潺流水声,浅吟着“金蚕之乡、丝路之源”的久远历史。

“已经有了一个博物馆,这里,也正在建造一个金蚕广场,我们要把鎏金铜蚕的名片做成烫金的。”池河镇副镇长张辉成指着石碑前的空地说。

源源文明,丝载千年。丝绸之路对后世影响巨大,但相关历史线索并不多。直到年的一个冬天,安康石泉县池河流域农民谭福全在河里掏沙发现了一条金光灿灿的蚕,周围伴有五铢钱若干,体态呈昂首吐丝状,制作精美,造型逼真。

一只小小的蚕,为何会成为鎏金铸铜的原型?这与当时的生产生活不无关系。据考证,“鎏金蚕”是历史上时间最早的(西汉)、级别最高的(国家)奖品。在石泉出土的这枚“鎏金铜蚕”,正是西汉时期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奖品。它的问世,不仅说明汉代陕西地区的养蚕活动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也成为汉代丝绸业和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和实物见证,印证了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而丝绸之路的源头在石泉一说。

西汉时,“文帝(刘恒)躬耕,景帝(刘启)亲蚕,励精图治,一意农桑。”特别是景帝刘启后元三年(公元前年)在全国“诏劝农桑,禁采黄金、珠玉。”养蚕缫丝业已发展到高峰,朝廷置蚕馆、地方设蚕官,大的作坊均归官府经营,有的织工达数千人,陕南汉江流域“耕桑者益多”,丝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而安康石泉县蚕桑生产更是始于商周,鼎盛于汉唐。据《兴安州志》《石泉县志》记载,古代石泉“汉江两岸,直河川道,桑树密植,男耕女织,处处可闻机杼之声。”“耕桑之富,甲与陕南。”“蚕桑之利,尤以石泉为甲”。“鎏金蚕”的出土地谭家湾位于贯穿石泉南北的子午古道,它便古代西域丝绸之路的源头线之一。这是石泉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历史轮转,经济变迁。自年改革开放以来,石泉历届县委、县政府咬定蚕桑不放松,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把蚕桑从一个弱小的农村多种经营项目发展成为农、工、贸、文一条龙的产业体系,成为西北五省蚕桑第一大县。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统计数达16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2亿元。

今生:“鎏金铜蚕”是农民的“致富金蚕”

如果说“前世”的“鎏金铜蚕”是它家乡桑蚕产业繁盛史的见证者,那么,“今生”重现世人的“鎏金铜蚕”就成了家乡的“代言人”。

“我们这的养蚕大户收入很高的,除了育种、养蚕,再跟着政策做一些林下养殖,有些一年能挣将近20万元。”正在小蚕培育中心摊种子的村民喜笑颜开地对坊妹说。

在石泉县城东南方向十多公里的池河镇,有个闻名当地的明星村,一个默默以采桑养蚕为主业的村庄,因“国际网红”鎏金蚕的文化元素正在成为闻名全省的“明星村”——升级桑蚕产业体系,实现桑旅融合,打造一个金蚕小镇。池河镇副镇长张辉成告诉坊妹,这里将有序推进万亩优质茧丝农业园、金蚕之乡博物馆、谭家湾金蚕文化遗址公园、蚕桑生物健康产业园、蚕桑丝绸文化一条街、蚕桑特色旅游产业等五大工程建设,把池河镇打造成为“蚕业+文化+旅游”的典型样板。“按照规划,将打造小镇客厅区、农科孵育区、生物科技区、康复康养区、文化溯源区、农业体验区、集镇商业区等7大功能板块。建成以后,预估农民年增收超过万元,实现人均增收元。而且可为当地增加大量就业机会,新增就业岗位个,镇内%的贫困户实现脱贫,%的农户可实现就地就业,同时吸引大量外来人才来金蚕小镇创业。”

云海的映衬之下,层层叠叠的桑田随着微风的吹拂,翻出一波波绿色的“浪花”。坊妹看到,“明星村”围绕“金蚕小镇”进行打造的部分风貌轮廓已经呈现。不远处,三三两两的农户,正往镇上桑蚕服务中心走来。

“他们是养蚕大户,今天来领新一批的蚕种。”该镇养蚕技术指导人员指着一个房间说,一般桑户都是等着我们在这里把蚕种摊好,让小蚕长个十多天再来领买。因为这期间,温度、环境、技术等因素决定了小蚕的成活率,不好养。“小蚕供育服务部”就像保育院一样,在这里小蚕的病害防治完成,降低桑户养殖风险。而为了鼓励养殖,一张三万颗的蚕种,政府以购买的“五折”价卖给桑户,贫困户则免费领取。

蚕桑养殖收益大,但也会遇到国际市场的波动,同时小蚕养殖技术的要求很高。如何让农民市场低谷不吃亏,市场高峰赚得多?为此,石泉县每年整合-万元政策性扶持资金,用于蚕桑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奖补,以大奖补促大发展。并实行蚕桑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完善县、乡镇、村、社四级技术服务网络,配备了蚕桑强村技术辅导员。现在,已经组建了19个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了降低小蚕养殖期间的风险,实行养蚕大户培育、小蚕共育技术服务和鲜茧收购驻站监督等专人定向包抓工作机制;设立流动收购点,减少蚕茧收购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保障蚕农利益;还搭建了蚕桑气象服务短信预警平台,组建了远教蚕桑专家团队。同时,为了保证销路,当地通过引导企业与合作社、贫困户签订蚕桑生产订单,实行保护价收购。“农村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含有保本价格,即使遇到市场低谷,也绝不会亏本。”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文霞介绍说。

配套系列蚕桑产业奖补政策,有了资金的保障,农民的积极性高涨,新增了许多养蚕户,今年用于蚕桑类奖补资金高达余万元。同时,坚持规范和创新两手抓、两促进,培育职业蚕农户,其中32人颁发职业蚕农证书,集中培训县、镇蚕桑专干、养蚕大户余人次。

“户种一亩桑,柴米油盐不用慌。”“密植桑、简养蚕,十七八天见现钱。”这些流传在石泉县农村关于蚕桑的顺口溜,既形象地道出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对蚕桑产业的依赖,也说明了蚕桑产业对经济增收、脱贫致富具有“用时短、见效快”的特点。很多农户还能利用省下的时间,出去打工、干零活,收益翻翻。

多年来,石泉境内池河及汉江流域沿岸,桑树密布。如今,全县桑园总面积7.3万余亩,其中:优质桑园4万亩。石泉县蚕桑产业已成全县当家产业。据了解,从事该项产业的农户占全县总农户33.3%,尤其在当前产业脱贫中更功不可没,年以来全县户从事兴桑养蚕的贫困户中,已有户通过养蚕顺利脱贫。

金蚕浑身是宝,桑园也是处处藏金。如何拉伸蚕桑产业的链条,为农民多撬几页“致富门”?

“古老的蚕桑产业有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除了蚕桑基地规模上的突破,我们培育了4个龙头企业,形成‘天虹牌’蚕种、‘雨花牌’蚕茧、‘鎏金蚕牌’真丝绸、‘富硒牌’桑枝食用菌、‘博硒牌’桑葚酒和桑园土鸡(蛋)六大主导产品体系。”任文霞说,蚕桑丝绸已形成制种、养蚕、缫丝、织绸、制衣、副产品开发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种桑养蚕已不仅只为丝绸提供原料,蚕桑应用领域的日益拓展,桑叶、桑果、桑枝、蚕沙、蚕蛹、蚕蛾等开发利用价值巨大。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是目前陕西省唯一织绸生产企业,年产值万元,实现利润万元,上缴税金万元,而且每年稳定带动全县1.35万户蚕农兴桑养蚕,为蚕农增收万元。在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生丝生产。而在厂房不远处的产品展示区,蚕丝被、蚕丝睡衣、色织六件套、蚕丝毯、蚕丝旗袍等产品一应俱全;在电商线下展示区,桑葚酒、桑叶青汁、桑叶饼等周边产品拉长了产业链。

如今,石泉打造出了从育苗植桑、养蚕缫丝到各类蚕桑副产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年,该县蚕桑产业总产值统计数达16亿元,占全县GDP总量19.8%。蚕桑产业成了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农民手中的“摇钱树”。

县魂:金蚕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赞颂过蚕,蚕也成了具有默默奉献精神的象征。祖祖辈辈延续两千余年的传统蚕桑养殖,给石泉人民带来财富和荣耀的同时,也铸就了“勇于牺牲、乐于奉献,殚精竭虑、拼搏奋斗”的“金蚕精神”。

推开“蚕种培育室”的大门,有着三十多年养蚕经验的赖真彩正在娴熟的摊种,这是她今年第五次育种了。“上一批蚕养的不错,蚕茧卖了几万块。”赖真彩高兴地说。而谁又知道,在桑蚕业低谷时,她仍陪着蚕宝宝日夜吐丝,坚守敬业,才有了如今的一番好景象。

与赖真彩一样的,还有乡村邮递员赵明翠。27年的寒来暑往,靠着一辆摩托车、一叶小扁舟、一双走遍沟沟坎坎的脚,赵明翠行走过了十几万公里山路,累计妥善投放各类邮件20余万份,始终保持“零延误、零丢失、零投诉”。

“我要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要送到我走不动为止。”在蜿蜒曲折的乡村小路上,赵明翠践行着诺言。在结冰的泥路上,跌下两米高的陡坡,昏厥清醒后的她,第一反应饭不是查看伤势,而是检查邮包是否完好;风雨颠簸的邮路上,哪怕不能按时吃饭,哪怕当晚回不了家,赵明翠都会及时送到;地址不清,或者人名对不上号的邮件,按规定可以退回,但赵明翠每次都要不厌其烦地通过电话、短信等核实,确保没有差错后去投递。她说:“外面寄个东西过来不容易,寄的人收的人都在盼着呢,退回去再寄又得好几天,耽误人家的事不好。”

驮着一两百斤重的邮包,行程最少一两百里,骑车坐船走路,穿行在崇山峻岭、沟沟坎坎之间,40出头的赵明翠明显比实际年龄老得多。十多年的风吹雨淋下来,腿上有狗咬过的痕迹,手上、脚踝处都是摔伤的印子,粗糙得简直不像个女人。说起送邮路上的艰辛,赵明翠只是笑,很坦然。在山里送邮件必然会碰到这些事,她早就习惯了。

爬坡过河无数,吃尽了苦头,却铺就了一条直抵人心的坦途。这正是“金蚕精神”的生动写照。多年来,村民的表扬已是常事,赵明翠也多次受到*和政府的表彰奖励。今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就就带着“鎏金铜蚕”上两会。“我为家乡石泉有这样见证历史的文物而骄傲,也为安康悠久的养蚕历史自豪。希望通过纪念封和明信片,让更多人了解鎏金铜蚕,了解中国文化。”赵明翠说。

如赵明翠一样,流淌着“金蚕精神”血液而被全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