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港中學生設計的神十一太空蠶實驗,成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线咨询 http://m.39.net/pf/a_4786432.html

寫給香港兒童:11月18日,闊別地球33天,神舟11號飛船凱旋,返回艙成功著落。太空養蠶試驗,6條蠶寶寶中,5條順利結繭。

嗨,香港的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神舟十一號太空蠶。我們是隨著神十一太空人景海鵬、陳冬一道進入天宮二號的,我可不是人類,我是一條蠶,是由科學家培育的改良蠶種,叫我「秋豐白玉」。一個月前發射時,你們可能沒看見我,那時我正躺在爸爸媽媽為我特製的太空屋裏睡覺呢。但後來你們一定從電視裏看到曝光的畫面中,失重狀態下的我,在太空中「翩翩起舞」的吧。

這次「天神交會」任務中,兩位太空人要完成很多科研實驗任務,其中一項「太空養蠶」實驗,就是由你們香港中學生、一群你們的哥哥姐姐提出設計的,他們設計的「太空養蠶」是一項觀賞性很強的實驗,旨在研究蠶寶寶在太空生長與在地面有何不同,研究蠶寶寶在太空能否如常「變態」,即由蟲變蛹。在無重狀態下蠶絲會否更有韌性,將來或用在製造太空衣上。該實驗由香港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學生設計,在年「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獲亞軍,是從70多個獲獎項目實驗中脫穎而出的,這實驗離開我可是沒法完成哦。

這次搭載實驗是香港中學生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參與自己國家載人航天項目。從這個科學設想看出,他們真是太偉大了,設計了一整套試驗方案。香港的小朋友,你們生活在大都市,或許養過蠶的不多,養過的話,一定熟悉我們吐絲結繭,會順著一個8字形,由外到內,吐絲成繭,吐絲的角度、長度,都經過極為精密的計算,這是我們千百年來一代代形成的本能。蠶寶寶吐絲方式由一開始的C形,慢慢變成S形,最後是變成8字形。吐絲沒有一定的節奏和規律,吐絲開始顯得淩亂,形成鬆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從吐絲到結繭完成大概需要兩天兩夜,我們在航天人精心呵護下,靜靜在「太空屋」中吐絲,一個個蠶繭逐漸成形。

說到我在太空中「翩翩起舞」,在失重狀態下,正順著航天員景海鵬指尖在「玩遊戲」。景海鵬從蠶寶寶太空屋裡取出一隻蠶,那就是我,我立即開始空中飄,最初似乎並不習慣,一直在努力往手上爬,可剛一碰到手指就被彈出,吸附不上去。景海鵬專門到天宮二號上的兩個攝像機前都展示了一下我的「表演」。在兩分鐘視頻裏,他從「太空屋」中取出我,我是不是肥白而挺可愛的?我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嬉戲吐絲,將我放在他指尖漂浮,雖然我始終在飄,我一邊在太空翻滾吐絲,一邊環繞漂浮,一直沒離開手指附近,因為景海鵬在手指上綁了一根蠶絲牽引著我,不讓我飛得太遠。這「萌萌噠」時刻,被拍攝記錄下了。你們也看到,第三次飛天的景海鵬在整個過程中很享受,一臉輕鬆愉快。

你們可別小看我們蠶寶寶,我們6兄弟姐妹,能進入太空,是經過嚴格篩選和訓練的。篩選標準是顏色更白、體型更大,訓練則是將我們蠶寶寶上下翻轉之後,觀察它們的反應速度是否敏捷。我們是從只「海選」選手中脫穎而出,才被送上太空的。不過,在太空裡幾乎沒有重力,因此也沒有所謂上下左右的方向,那我們還能精確地按照8字形由外至內吐絲結繭嗎?蠶絲會不會更粗更韌?結果怎樣,上太空前,我和你們一樣好奇。

我們蠶寶寶一般經4次蛻皮後,開始吐絲結繭,這過程相當神奇。當我們變得安靜,不再吃桑葉,身體發亮,大便比平時的大很多,頭不停地擺動,頭部的肌肉隨著擺動來回伸縮,我們開始尋找適當的位置開始結繭了。

我和兄弟姐妹圓鼓鼓、軟綿綿的蠶寶寶,從發射上空,到在天宮二號生活的這段時間裡,必須保證我們的生命安全。一開始我也有點擔心,不過當我住到航天科技集團科研人員專門為我們研製的「太空屋」裡時,擔心都煙消雲散啦。火箭發射階段,巨大的加速度帶來巨大壓力,在踏上太空絲綢之路時,科技人員也為我們穿上特製的「宇航服」。

這「太空屋」的形狀就像是一顆大膠囊,差不多有人的手掌那麼大。「膠囊」兩端的半球體是以航天用的鋁合金打造的,中間的部分採用的是一種特殊的透明有機玻璃。這兩種材料很輕,方便製造,方便在太空行走,透明的房子方便我們跟太空人隨時交流。航天科研人員精心為我們蠶寶寶設計了「太空屋」,保障我們在太空中「吃穿住行」。

我們蠶寶寶的「小食堂」,就在膠囊形狀的「太空屋」兩端的半球體,裡面裝滿了媲美桑葉的美味飼料。「太空屋」的內壁還進行過特殊處理,令蠶寶寶可以自由爬行。我們的宇航服,由航天用的聚氨酯海綿製成,可以有效減輕我們上天時經歷的力學環境。火箭發射時,他們把我包裹在一種特殊的填充物裏面,再裝入「太空屋」,這樣就相當於給我穿上宇航服啦,再大的衝擊和震動都會被這些填充物吸收,而且填充物中間還給我預留了一條通道,餓的時候,我可以爬到兩側的「食堂」吃吃吃。你們知道嗎?我們蠶可是有名的「小吃貨」。為了讓我們吃好吃飽,「太空屋」兩側的鋁合金端蓋裏,填滿了味道可媲美桑葉的飼料。

天宮二號的艙體很寬敞,可是到處都是價值千金的高精密設備,我可不能在艙體內隨便亂「飛」。因此,「太空屋」既是我的住宅,又是我的運動場。為了保證我的居住環境空氣清新、溫度適宜,屋子上方預留了足夠的透氣孔。屋子下方預留了清潔孔,可以方便太空人幫我們清理蠶沙(我的屎),哈,航天員成了蠶寶寶「太空鏟屎官」。透明袋子中的蠶屎應該是黑色的,不過鏡頭太遠,你們或許看得並不很清晰。

用你們人類的話說,看我們蠶寶寶的成長,是一場親子教育,讓孩子學會觀察的同時,學會照顧蠶寶寶,有些孩子會忍不住的去摸一下,甚至把我們放在手掌上逗樂,這足以讓人類的孩子觸及生命,見證奇跡。

養蠶抽絲是中國傳統工藝,而今由航天人在太空的這項實驗,開闢了一條連接星空和人類孩子好奇心的太空絲路。千年之前,我們蠶的祖先曾跟隨中華兒女一路向西,走出一條連接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今天,我和小夥伴們又跟著航天人飛向太空,開闢一條連接星空和人類孩子好奇心的航天絲綢之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零傳媒《獨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