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养蚕,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场景,桑蚕文化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您知道吗?桑树一身都能食用或者入药,桑葚、桑叶可食,桑枝、桑根白皮入药。桑蚕也是大有用处,蚕粪便可制备成中药蚕沙,蚕茧可制成布料。
1
桑叶的养生功效
桑叶不冷不热,可以常服,久服轻身,聪耳明目,令人面目有光泽,并且可以治疗口干。古代医家对桑叶十分推崇,《仙经》云:“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本草图经》云:“桑叶可常服,神仙服食方,以四月桑茂盛时采叶。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一分在者,名神仙叶。”可以与春桑叶一起阴干,做成茶饮,随意饮用。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及目赤肿痛,常配菊花冲茶。
清肝明目:用于风火目疾。配黑芝麻,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视物昏花。
清肺润燥:用于肺热燥咳。甘寒益阴,凉润肺燥,故可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同用。
具有凉血止血之功效:血热吐血,用桑叶30克水煎服可缓解。
日常可做茶叶常规饮用,还可利用泡茶时的热气熏蒸眼睛,可以缓解眼睛干涩的症状,使用时防止烫伤。
02
桑枝的功效
春末夏初采收的桑树嫩枝。其性味苦平,偏入肝经,功擅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行水气。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水肿、身痒等症,尤擅疗上肢痹痛。可煎汤或熬膏内服,亦可煎水外洗。
03
桑白皮的功效
桑白皮,桑树的根皮,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药用价值较高,应用范围较广。冬季采挖桑根,除去其栓皮作药用。味甘,性寒,入肺、脾经,有泻肺热、平喘逆、利小便、行水消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症。多入煎剂、散剂,也捣汁或煎水外用。
04
桑葚的功效
桑葚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于常见水果,还具有医疗保健作用。
夏季采收。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有补肝益肾,滋阴补血,生津润肠,熄风之功。常用于治疗阴亏血虚之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及津伤口渴、肠燥便秘等。煎汤、熬膏、生食、泡酒用均可。
自古以来,桑葚就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中药材。在临床上可用于慢性肝炎、高血压、关节炎、须发早白、神经衰弱、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高血脂、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老年便秘和睡眠障碍等症
桑葚目前除了作为中药材广泛应用外,还用于桑葚膏、桑葚冲剂、桑葚口服液等中成药的生产。
05
桑寄生的功效
桑寄生,寄生于桑树上的木耳,古药书称:桑耳,味甘,性平,能治疗肠风、痔疮出血、衄血及妇人崩漏、带下、心腹痛等。
此外,目前临床通用的桑寄生为桑寄生科多种植物的枝叶,但古人认为寄生于桑树者为佳,其性味苦平,入肝肾经,擅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及妇人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等症。
06
桑螵蛸
螵蛸为螳螂产在桑树上的卵鞘,性平,味甘、咸。归肝经、肾经。
具有益肾固精,缩尿,止浊的功效。临床用量为5~9克,煎服或入丸散。用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
另外桑叶养蚕缫丝也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穿衣习惯,养蚕缫丝是嫘祖(轩辕黄帝的妻子)发明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绸(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在多年前,勤劳且聪明的嫘祖就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她和炎帝、黄帝开辟鸿茫,告别蛮荒,是我们先祖女性中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奉为“先蚕”圣母。
北京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的《桑蚕多宝》模块以图文实物和视频展示悠久的桑蚕文化,以及桑蚕在中药本草和日常生活的应用,转动圆盘可以看到对应中药的功效信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