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助教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3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zj/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下载本节素材包提取码:b73b

说课稿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其中,教材分析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是教材分析。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和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两大类,且都是动物界中比较大的两个类群,他们具有用于保护身体的贝壳或外骨骼,适宜合并介绍。这一节内容对于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观点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两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为了使学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两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两类动物的区别及其适应生活环境的主要特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探究性教学法,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动脑思考,我恰当点播适时引导,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直观教学中,我希望能通过学生与老师在课余时间合作收集、整理和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分析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途径进行自主探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和归纳,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示美丽多样的贝壳图片,结合课本中的”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思考长有这些贝壳的动物是什么样的,坚硬的贝壳是否会妨碍他们的运动等问题,由此引入软体动物的教学主题。在讲完软体动物主题后,展示虾、蟹、蝗虫、蝉等图片,让学生在复习刚刚学过的软体动物的特征的同事,思考这些动物是否为软体动物,它们的突出特征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构建到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易于理解课本内容;采用直观的视频和图片材料,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便于理解。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在软体动物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缢蛏、蜗牛和乌贼等活体材料;在节肢动物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虾、蟹的活体材料及蝗虫、蝉、七星瓢虫等的标本材料,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的观察与思考,对材料进行观察、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交谈,在讨论中以讨论导向表的形式记录讨论的内容,通过多个动物的观察,总结软体动物或节肢动物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这样可以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三、巩固练习,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抽取学生,使其自行抽取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来回答。这样可以促使每一位同学都认真听讲和思考,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巩固的目的。当学生掌握这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时,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举例说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四、反馈总结,自主评价这以缓解引导学生总结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区别,找学生到黑板完善两类动物的比较表格,再由教师和学生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归纳的能力。板书设计

观看微课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可将视频分享给学生

教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3.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三、教学设计思路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两大类群。这两大类群中的许多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同时采取问题引导、表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由具体动物的特征逐步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节肢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此外,运用讨论、资料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常见的双壳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的标本,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实例资料等。

2.学生准备

搜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例(如有条件,还可调查市场中软体动物的种类,并准备1至2种熟悉的种类用于交流。)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人新课

展示:福寿螺的图片,有关外来物种福寿螺入侵的报道。

展示:各种各样的软体动物的图片。

提问: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都属于软体动物。那么,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你知道的软体动

物还有哪些?

对学生的陈述暂时不予对与错的评价,进一步提问:乌贼、章鱼等体外不具有硬的贝壳,为什么也属于软体动物?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软体动物的特征。

观看,并初步认识到可食用的一些软体动物也会造成危害。

观察、归纳:许多软体动物的身体表面具有硬的贝壳。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曾接触过的软体动物。

疑惑,产生求知欲。认识到科学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

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观察双壳类动物的内部结构

视频展示:双壳类动物(如缢蛏)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水由哪里出入动物体内。

实验:打开缢蛏(或其他双壳类动物)的贝壳,揭开部分外套膜,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的操作。

组织学生将实物与书中的图片相结合进行观察,并讨论以下问题。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你所观察的动物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呢?

进一步引导学生推理,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和排出食物残渣的呢?

提问:缢蛏的这些主要结构与它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归纳缢蛏的结构特

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完善表格,共同总结归纳双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认真观察,了解双壳类动物通过肌肉的收缩来辅助运动;水通过人水管和出水管进出动物体内。

明确规范的操作步骤。

以2~4人为小组进行实验和观察,认识相应的内部结构,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依据经验推知贝壳具有保护动物的作用。

2.靠足运动,用鳃呼吸。

推测缢蛏取食、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

变式练习,巩固概念。

在学生获取经验性材料的基础上,构建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展示:各类软体动物的图片,重点说明乌贼、章鱼的结构特点。

提问:这些种类的软体动物和双壳类动物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特征?

反馈:下列动物中,哪些是软体动物,哪些不是?你还知道哪些软体动物?

观察其他种类的软体动物,与双壳类动物进行比较,与教师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观察判断,进一步巩固软体动物的概念。

通过归纳,将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由个别到一般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提问:你能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举例说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吗?

展示:教师和学生搜集的相关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归纳。

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讨论,结合书本内容以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分析软体动物对人类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的相关资料,认同应该辩证地看待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辩证地分析事物。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观察

蝗虫

展示:蝗灾和蝗虫的图片。

提问:蝗虫的体表也比较坚硬,与软体动物相比,蝗虫有哪些特点?

展示:其他几种常见节肢动物的图片(如蜘蛛、蜈蚣、虾、鼠妇、蝉、蟋蟀、蟹等)。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观察图片,初步感知。

1.蝗虫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态环境。

2.回忆软体动物的特征,进行比较,初步认识节肢动物。

3.比较几种动物的外形,感知节肢动物身体和足都分节,且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不同。

引起学生的兴趣,认识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特征

组织学生观察一些节肢动物的标本或直接观察课本上“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归纳,填写表格。

引导学生对表格进行横向比较,找出结构特征最相似的动物。

讲解:蝗虫与七星瓢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

提问:昆虫有哪些特征呢?

展示:蝗虫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几部分?

2.与软体动物相比,蝗虫的运动器官是什么?它的运动方式与蝗虫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与软体动物的贝壳相比,蝗虫的外骨骼有什么功能?这又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问:昆虫的外骨骼尽管对昆虫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限制了昆虫的生长。昆虫是如何解决这一

问题的呢?

展示蝉的蜕皮过程(图片或视频,还可以到药店找一些蝉蜕)。

请饲养过家蚕的同学介绍家蚕蜕皮的情况和蜕皮后身体的变化。

依据观察的事实,填写表中内容。

认真观察、比较,得出:蝗虫与七星瓢虫的特征最相似。

仔细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1.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蝗虫的足分节,既可以支撑身体,又可以跳跃。蝗虫具有两对翅,用翅飞行。

3.蝗虫的外骨骼,既能保护动物体内部的柔软器官,也可以防止蝗虫体内水分的蒸发。以上特点使蝗虫更好地适应陆地环境,活动范围更广泛。

部分学生介绍自己饲养家蚕的过程(或介绍棉铃虫等昆虫发育过程,棉铃虫一龄虫、二龄虫等,就是通过蜕皮次数来命名的),从客观实例中更好地理解蜕皮的意义。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述的能力。

帮助学生在分析判断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认识蝗虫的呼吸

演示实验(或展示录像):

蝗虫的呼吸(见背景资料第10条)

提问:为什么蝗虫的腹部进入水中,则死亡。

讲解:蝗虫的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

提问:蝗虫的呼吸方式又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观察推测:这可能与蝗虫的呼吸有关。

分析推理:气体通过细小的气门出入蝗虫体内,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于陆地生活。

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出发,理解蝗虫的呼吸。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的意识。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归纳昆虫的特征

创设情境:你认为蝗灾与蝗虫的哪些结构和生理特征有关?

引导学生归纳昆虫的基本特征。

依据蝗虫的特点推测:

1.有足和翅,运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2,具有防止水分蒸发的结构,适应陆地生活。

归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具有两对翅;足和触角都分节。

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透过具体生物的特征,找㈩共同特征。

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展示:其他类型的节肢动物图片或标本,如蜘蛛、虾、蜈蚣、马陆等。

提问:它们是昆虫吗?

引导学生将这些动物与昆虫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观察比较:将几种动物的特征与昆虫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

它们不具有昆虫的特征,不属于昆虫。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反馈: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种类多,数量大,生活范围广。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思考并回答。

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展示:教师和学生搜集的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组织学生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

1.有益的方面(如食用、药用、为植物传粉、生物防治,科研等);

2.有害的方面(传播疾病,给农林业带来的危害等);

3.外来物种(如小龙虾)破坏生态环境等。

训练学生学会从多个途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课后

思考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类群进行比较,按照结构的复杂程度进行排序,想一想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

程中,哪种生物可能出现得较早?哪种生物可能出现得较晚?

课后结合前面已学过的动物类群进行综合比较,相互交流。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基础。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主要特征

身体柔软,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司是足

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常见动物

河蚌、蜗牛、乌贼

昆虫、蜘蛛、蜈蚣、虾

课件

共三份,此为其一。下载可得全部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

素材来自互联网,侵权联系删除。

欢迎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