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癣夏塔热片治白癜风效果行不行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985796.html蚕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了解各种蚕病的传染(为害)和发生规律,对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提供科学依据。当前除了火蚕蝇、氯霉素等药物能治疗蝇蛆病和细菌性败血病外,其他蚕病主要还是靠预防,而这些预防措施也确实行之有效。
第一节病毒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一、病原的来源
1.病蚕的排泄物和尸体病蚕的排泄物和尸体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染源。有人调査,1头5龄细胞质多角体病蚕的中肠肠壁细胞里,约有多角体(CPB)0.4亿颗;1头5龄细胞核多角体病蚕,全身组织中含有多角体(NPB)也达10亿颗。病蚕排粪、流脓或尸体腐烂液化后,这么多的病毒就散布开来,污染蚕室、蚕具和桑叶,成为同批蚕和下个蚕期病毒病的传染源。病毒污染的程度,一般是族室、蔟具大于大蚕室和蚕具,大蚕室具大于小蚕室具;直接接触蚕体的蚕具、蔟具及垫纸等污染程度最重,用它们的浸出液给蚁蚕接种,发病率高达80%-90%。
蚕室蔟室的地面及周围场地,由于蚕沙及病死蚕的堆放蚕人员的走动践踏,病毒的数量很多。那些在除沙、上蔟、采茧时乱丢病死蚕、烂茧,乱堆蚕沙的农户,病毒扩散的数量尤为可怕。习惯将病死蚕喂禽奤的词养员,应知道这样做病毒会完好地随禽奋粪便扩散。
细胞质多角体病和浓核病病蚕随粪便排出病毒,造成同批蚕感染的现象很严重。1头细胞质多角体病蚕,一昼夜排粪中多角体的数量,4龄为16万颗,5龄初为万颗,5龄中后期为万颗。这么多的病毒难免污染蚕座和桑叶,使更多的健康蚕发病。群健蚕中人为放入1%-2%的病毒病蚕,经1个龄期时间,这群蚕就会严重发生病毒病。养蚕生产上一旦发生病毒病,难以立即控制的原因也在于此。
2.桑园患病害虫的排泄物及尸体桑蚕的NPV和CPV病毒已在50余种鳞翅目昆虫中发现,感染CPV的昆虫约有种。桑园中常见的野蚕、桑蟥、桑螟等害虫对桑蚕的三种病毒儿乎都互相感染,这些患病虫体的病毒也会通过排泄物和尸体污染桑叶,成为桑蚕病毒病的另一传染源。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纯粹的病毒或细菌给蚕添食,蚕的发病率不是很高,但将病毒和细菌同时给蚕接种时,蚕的病毒病发病率则高出80%,这表明细菌与病毒感染蚕时有协同和促进作用。生产上给蚕添食氯霉素等抗菌素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减轻病毒病的发生程度。
蚕氟化物中毒或吃了有机磷农药污染桑中毒时,蚕对病毒的感受性也会提高。有人试验,氟化氢中毒蚕对CPV的感受,比未中毒的感受性提高13倍。生产:发生轻度农药或工业废气中毒后,及时切断毒源,以防止病毒病感染,目的在于消除细菌或毒物对病毒感染的协同和促进作用,有遏止火上加油的效果。
二、传染途径
1.病毒的经口传染
细胞核多角体病(NPV)、细胞质多角体病(CPV)的多角体,随桑叶经口侵入蚕体,在碱性肠液的作用下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引起感染;细胞质多角体病的游离态病毒和没有多角体包埋的浓核病病毒进入消化管后,则直接经围食膜而吸着于中肠靶细胞。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先从中肠后部圆筒细胞进入,其后端的侵入数要比前端的侵入数多数万倍,经增殖渐渐向前推进,及至整个中肠上皮细胞质均受到感染;浓核病病毒则同时侵入中肠前、后部圆筒形细胞的细胞核中寄生;在养蚕生产中,细胞核多角体病主要以经口传染方式侵入蚕体,病毒粒子进入血液,引起血液、脂肪等大部分组织病变。病原的经口传染,主要是蚕座传染这一途径造成的。细胞质多角体病和浓核病病毒在蚕的肠道细胞寄生繁殖,病变细胞脱落,进入肠腔,随粪排出,病毒污染桑叶,健蚕吃下后发病,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蚕座传染。群蚕中混入0.1%的浓核病蚕,混养1天,发病10%,混养3-4天,发病率高达70%以上。这种传染实是同类个体相互残杀的水平传播。细胞核多角体病病蚕皮破流出含有NPB的脓汁污染桑叶,也发生蚕座传染。用手抓蚕除沙或蚕头过密易使蚕的皮肤受伤,也会感染病毒病。
另外,3种病毒均可从上个蚕期传到下个蚕期,这叫垂直传播。特别是一年中多次养蚕,蚕期相连甚至重叠交叉,室具重复使用,病毒积累,毒力增强,病毒病传染就会加重
2.病毒的创伤传染
健康完好的蚕体皮肤,任何病毒均不能进入,当皮肤出现伤口时,游离的细胞核多角体病毒粒子侵入后,才对靶细胞引起感.染。包有病毒粒子的多角体即使经伤口进入体腔,因血液呈酸性多角体不离解,内中包含的病毒释放不出来,也不会使蚕感病。
三、蚕体的抵抗性
1.发育阶段与易感期
蚕对CPV、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是蚕龄愈小抵抗性愈弱;在同一龄期中,起蚕经口感染抗性弱,随食桑增加而迅速增强,催眠期又减弱;蚕在眠、变态与滞育时期,对病毒的抵抗性则急剧增大。
2.不同品种间抵抗性的差异
不同的蚕品种对CPV、DNV的抵抗性,在微量病毒感染时,差异显著,当大剂量病毒(3×CPV/ml)接种时,蚕品种间的抵抗差异就大大缩小。蚕品种对浓核病感受性是由一对隐性非感受基因所支配,对DNV-1和∏的感受性与抵抗性中日系统分别相反,对DNV-I中国种是抵抗性,日本种是感受性,对DNV-II则与此相反。
四、饲养环境与抵抗性
1、桑叶质量对病毒感染的影响
桑叶质量影响蚕的消化生理变化与生长发育,能引起进入的病毒活性对皮膜的吸附产生差异,特别是接种病毒后所食桑叶的影响更大,从而使蚕的耐病性也随之发生变化。喂成熟叶的蚕,比喂嫩叶、偏施氮肥叶的蚕,对NPV、CPV、DNV均较难感染,说明糖与蛋白质含量高的桑叶,对CPV等的经口感受性低。秋蚕发病多与秋叶质量差有关;用秋叶作的人工饲料比春叶作的人工饲料易感病。可见桑园多施有机肥和采摘适熟叶喂蚕,对增强蚕的体质和减少蚕病的发生是很必要的
另外发现,饥饿蚕比正常饲育蚕易感病毒病
2.温度对病毒侵染的影响
在育蚕的适温范围内(20-25℃),蚕对病毒病的抵抗力最大,在20-30C中接种CPV,高温区、低温区的抵抗力均不如适温区(25℃),5℃低温接种CPV、NPV,病毒的增殖比常温区明显增多。
试验发现,高温确会抑制病毒繁衍。如将感染细胞质多角体病和浓核病的蚕,在眠起时置于37℃高温中处理24小时,可使部分原必死无疑的蚕生育至结茧,显示了高温治疗病毒病的研究前景。但在实际生产中,长期持续高温违背蚕的生理,蚕体抗菌力下降,细菌繁殖加快,反而会增加病毒病的感染机会。因此,高温抑制病毒病的实用化,还有待今后研究突破。
病毒感染后蚕体发病的快慢、病程长短及发病轻重等,与病毒种类、数量、致病力强弱、当Ⅲ时环境条件及蚕品种、发育阶段等密切相关。3种病毒病中NPV病程最短,当龄感染当龄发病CPV、DNV病较长,当龄感染后次龄发病,温度低时于可长达10天以上。病毒与细菌同时感染时,病毒病潜伏期缩短,发病较快。
五、病毒病的防治
蚕的病毒病尽管发生面广,危害也大,但只要掌握发病特点和规律,认真采取防范措施,是完全可以控制危害的。
1.适当减少养蚕次数,切断垂直传播途径
一年多次养蚕,尤其是一期接一期不闾断地饲养春、夏、早秋、中秋和晚秋蚕,蚕室蚕具连续使用,每期蚕结束后没有充足的洗刷和消毒时间,势必加大垂直传播的危险。解决办法,一是适当减少养蚕次数,将两个相邻蚕期之间至少留出一周的间隙,以便有充裕的时间进行j蚕室蚕具的洗刷消毒,彻底杀灭上期蚕留下的病原。二是不能减少养蚕期数时,可实彳行小蚕共育,这也能为蚕室蚕具消毒提供时间。
2.严格消毒,杀灭病原
消灭病原是防治桑蚕病毒病的根本措施。养蚕前,要根据蚕室结构、蚕具种类,做好充分的清洁工作,再选择适当的消毒药剂进行全面消毒。养蚕中要对蚕室地面、贮桑室、走廊及蚕室周围环境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工作,同时要选用适当的消毒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养蚕后,对蔟中的死蚕应先拣出投入消毒液(如石灰浆、福尔马林等)中,浸渍过夜后挖坑深埋。蔟具、蔟室要在采茧后就地清洁消毒,并妥善处理好蚕沙,以防病原扩散
3.严格分批提青,隔离和淘汰弱小蚕,防止蚕座混育感染
蚕感染病毒后,发育迟缓,不仅养蚕技术处理不便,更重要的是将病传染给健康蚕因此在生产上,凡是发育迟缓的小蚕,都应用分批提青的办法,与使康蚕分开饲养;发现患病个体,必须立即拣出,坚决淘汰,以减少蚕座传染的机会。
4.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病毒病的传染和危害程度,与蚕的体质有关。养蚕过程中,要根据蚕的生理特点,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尤其是喂给肥培管理好的适熟良桑,做好眠起处理,使蚕群体发育齐一,以增强蚕的抗病能力。另外还要精心操作,防止蚕体创伤。
5.饲养抗病力强的品种
不同的蚕品种对于病毒病的抵抗力不同,同一蚕品种对不同的病毒病抵抗性也不相同。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当地流行的病毒种类,综合考虑选择抗病力、抗逆性强的蚕品种。现已发现,抗NPV较强的品种有×、×、x。
6做好桑园害虫的防治工作
减少野外桑园害虫的虫口密度,防止病毒引起的交叉感染。
广西宜州市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省力化蚕具的领导者
全国服务
谢先生
/p>
肖先生:18785190
陶先生:
肖女士:13558011
韦先生:
以上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广西宜州市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办公室删除,公司-001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