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养蚕时。五月中旬,走进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的十余个高科技养蚕大棚,一龄蚕正认真地吃着桑叶,发出沙沙的咀嚼声,并时不时露出小脑袋,看看周围的环境。蚕农们做好消毒工作后,分别查看了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准备开始清理蚕沙。
自今年四月底蚕种发放开始,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的规模化养蚕工作也正式拉开帷幕。丝绸小镇、太湖雪与当地蚕农一起努力,为吴江的蚕桑传承留下精彩的篇章。
蚕的一生展示(部分)。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乐涛摄
共领取近两千张蚕种
丝绸小镇实现传承担当
4月28日,是吴江第四届桑葚采摘节开幕的日子,这一天,太湖雪蚕桑文化园还迎来了一批满怀欣喜的重要客人,他们从吴江的六个乡镇赶来,替当地的蚕桑养殖户们来领蚕种。吴江区农委蚕桑指导站副站长顾理流介绍说,今年,吴江区共引进张蚕种,每张蚕种包含粒蚕。
而作为吴江的蚕桑重镇,丝绸小镇震泽共领到了张蚕种,今年的春蚕饲养品种为优质的航天选用蚕种——秋丰×白玉,5月初完成了收蚁工作,而据蚕桑指导站的顾站长介绍,今年实验室调查的一日孵化率均达到98%以上,目前小蚕发育良好。
见证全区蚕种催青工作
太湖雪蚕桑园奋战在蚕事一线
蚕茧得以顺利发放,离不开吴江区农委蚕桑指导站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努力,由于吴江区的蚕种催青工作全部安排在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的催青中心进行,因而该园也成为了这一过程的见证者。从年初开始,蚕桑指导站就开始为蚕种催青工作而努力着。
蚕种催青过程一般持续9天左右,为了解发育进展,管理人员每天都要对蚕卵进行解剖。在蚕卵的不同发育阶段,催青室内的温度、湿度也要相应调整,保证其正常生长。到了点清期,管理人员还要对蚕卵进行黑暗保护,即让蚕卵在无光环境中生长,直至孵化。
今年的蚕种催青工作从4月20日开始启动,一直持续到蚕种正式发放前。一张张蚕种整齐排放在铁架上,管理人员不仅要随时查看着蚕卵生长情况,还要将蚕卵放置、保护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线条件中,因为稍有偏差,将影响全区全年的蚕桑养殖。
传承蚕桑,用心科研
预见丰收大年
尽管吴江地区有着悠久的养蚕历史,但是近20年来,却呈现出快速收缩的姿态。年发蚕种量已从年的35万张,锐减到如今的不足0.5万张,产业的变迁虽承载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但是文史传承工作已经到了不可不保护的阶段。
扩建蚕桑文化园、打造万亩桑田盛景,传承蚕桑产业,丝绸小镇走在了文化与产业复兴的道路前列。同时,吴江也确立了生态补偿标准,并逐年提高补偿费用,提高蚕桑养殖户的积极性。
今年入春以来,震泽镇的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因而桑树长势良好。穿过到处都是欢乐采摘人群的数百亩果桑林,来到成片的太湖雪蚕桑园叶桑林前,遥想着与高校共同推进蚕桑科研事业的点滴,透过肥硕的桑叶似乎已经望见,今年又将迎来春茧丰收大年。
文/图李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