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因为广西春季气候异常,每年因僵病和曲霉病的发生给当地蚕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现结合广西桂北蚕区的气候特点,来谈一下僵病和曲霉病的防治对策。
一、僵病和曲霉病发病规律
1.1、发病规律
“低温多湿、通风不良”,特别是遇到“回南天”最易发病。当温度在20-28℃范围时易发生曲霉病,温度在22-28℃时易发僵病。通过近年来积累的数据看,曲霉病和僵病几乎是相伴相生,主要的区分是曲霉病的影响集中在2-4龄,僵病的影响集中在4-5龄,
1.2发病症状
曲霉蚕:眠起时大面积出现不脱皮蚕,呈死黑状,有腥臭味,俗称“酱油蚕”;将眠蚕身体不同位置可察看到黑色点状病斑。
僵病:死前口吐胃液,死后身体柔软,口器与身体平行,而后身体逐渐变硬,长出不同颜色的气生菌丝,呈现不同颜色。
二、僵病和曲霉病发生的原因
2.1广西春季的气候特点决定僵病和曲霉病的发生。
每年4月份,从发放第三批小蚕开始就进入僵病和曲霉病的发病高峰期,这主要由广西的气候特点决定的,因为每年的4月份就进入到了广西的“梅雨”季节,广西雨季的特点是阴雨连绵,持续时间长,雨不是很大,晴天极少的时候,有时一月仅有一到两天的晴天。
2.2广西特殊的养蚕环境促进了病原菌的繁殖
2.2.1套养模式积累了大量的病菌
广西的养蚕模式是套养,套养的特点是前一批蚕没有发出去,后一批蚕接着收蚁饲养。因此就造成了上蚕期遗留物较多,蚕沙随处见的现象。由于多年来的养蚕和上蔟后蚕沙乱倒,使得广西蚕区早已不是一片净土,在这种环境下僵菌孢子和曲霉病菌在环境中大量的积累。这些病菌在环境中大量存活,它们很容易的通过野外昆虫等外部媒介传播到桑叶上,从而将病原菌传播到蚕身上,再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下,僵病和曲霉病就会萌发,从而使得蚕儿感染发病。
2.2.2蚕通风虽有窗,无奈风不动
桂北地区的蚕房一般都有通风窗、对流窗,但当回南天到来时,或者连续阴雨雾气大的时候,蚕房内的湿度基本达到饱和,导致空气流动性差,这就给僵病、曲霉菌的繁殖提供了“沃土”,从而造成了蚕病的暴发。
2.3消毒防病做不到位导致僵病和曲霉病的失控
在桑蚕主产区蚕沙随地乱到,在雨季僵蚕发生严重时,个别蚕农晒僵蚕,这些做法对养蚕环境在成了严重的污染。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小蚕共育室老板有时为了省工,没有足够的临时工干活,在该撒药的时候没有撒药,有时一个龄期下来也不撒一次药,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曲霉病和僵病的发病。由于他们的养蚕模式是套养,而这种新鲜的病菌致病性是很强的,所以蚕病就会一批接一批不断的发生。
三、解决办法
3.1桑园灭虫
僵病和曲霉病的来源一部分是通过桑园的昆虫感染了病菌后附着在桑叶上,然后传染给家蚕的。因此通过桑园打药来消灭害虫,是切断病菌传染的有效方法。
3.2桑园除草
桑园中的杂草是野外昆虫的生长场所,而野外昆虫是传播病菌的主要媒介,故除草是最好的切断野外昆虫传播疾病的方法。
3.3消毒
3.3.1蚕室、蚕具的消毒:曲霉病、僵病的发病高峰期,在上批蚕结束后,要用福尔马林对蚕室、蚕具进行封闭消毒,尽最大可能的杀灭僵菌孢子。
3.3.2蚕具的晾晒:消毒后及时晾晒干蚕框。目前广西在曲霉病、僵病发病高峰期,正是梅雨季节来临的时候,晒干的措施很难落实,如果收蚁前蚕房、蚕框不干的,应用明火加温除湿,直至把蚕框烘干后才能开始收蚁养蚕。
3.3.3熏烟消毒:每天喂蚕前熏烟一次,用量为1g每立方米,时间为20-30分钟。注意:严禁喂蚕后、蚕脱皮时熏烟,以防止蚕儿中毒。
3.4降低蚕房和蚕座的相对湿度。一是加装换气扇,强制蚕室内外换气。二是明火加温除湿。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火盆离蚕框要1.5米以上,并用隔热板做好小蚕的防局部高温工作,二是加温的时候不要把门窗关紧,避免焖蚕现象的发生。
3.5降低蚕座的湿度,是控制曲霉病的有效措施。
降低蚕座湿度的做法是撒干燥材料。具体的做法是:每天在早上或者晚上给桑前撒一次新鲜石灰粉,保持蚕座干燥。石灰、小防或者防消散防僵粉要交叉使用。在每天两次干燥材料的覆盖下,蚕座中的湿度将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3.6不晒僵蚕,驱逐走街串巷的僵蚕收购小贩。僵蚕在晒干的过程中,大量的僵菌孢子会大量的随风传播,导致僵菌孢子的传播和扩散,给养蚕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
雾蒙蒙的天气,是曲霉病发病的基础环境。
曲霉病与僵病相伴相生
曲霉病3龄眠发病症状
走街串巷的僵蚕收购小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