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千年蚕桑文化寻访
摘要
丝绸是东方古老文化的象征之一,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丝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发展,蚕桑文化在中国江南地区长盛不衰。这篇文章将为大家揭示神秘而又熟悉的江南蚕桑文化。
背景
蚕桑文化是江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江南的农村中家家户户养蚕的历史已经长达数千年,尽管自中国工业化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从事工业与服务业的工作,但只要丝绸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养蚕的需求就仍然存在,千年的蚕桑文化也不会就此断绝。目前市场上丝绸衣服、旗袍、蚕丝被依旧很受欢迎,这些产品与蚕桑产业是密不可分的。
江南地区蚕桑养殖业兴盛的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民的生活需求
笔者来自于江南水乡湖州市德清县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江南水乡的特点非常明显,河网密度有如人体内的毛细血管,仅仅在三十多年前,这里不通公路,却可以依靠河流行船到附近的城市:杭州、湖州、嘉兴等等。除了水域面积广阔,这里剩余的主要以田地、房屋为主。在我的家乡,田地分为田和地,田即水田,地是旱地,可以种植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食物,也可以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但最重要的是种植桑树。
桑树的生长得益于江南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平坦的地形。桑树是蚕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工业化时代到来以前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作物。因为蚕的生长离不开桑叶,每年养蚕需求的桑叶量非常大。同时桑树需要养护,每年都需要剪枝,剪枝剪下来的枝条称为“桑刁”,加上枯死的桑树树干称为“大柴”,是柴火的主要来源。对养蚕的农民来说,桑葚(俗称“桑果子”)并不是桑树的主要产品,往往只是供孩子们采摘娱乐的小玩意儿罢了。桑树被当地农民戏称为“摇钱树”,原因是过去收入结构单一,农村居民主要靠蚕桑赚钱,而桑树生长周期短,产量稳定,除了主产品桑叶,副产品柴火也很有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因此桑树地是非常受重视的,分田到户之前曾有多项法律保护桑树地不受破坏。
桑树
不少同学小时候都有作业要求养蚕的经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蚕从卵到蚁蚕,到大蚕,到结茧(蛹),到飞蛾的全过程,同时也学习了生物学上的“完全变态发育”。
显然乡下养蚕的目的不在于此,江南蚕桑文化之所以绵延千年,是因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活动。历史上,江南地区人口密集,种植水稻往往只能满足家人的口粮之需,穿、住、行等日常花销均需要靠养蚕出售茧子来得到,因此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蚕,而且流传世世代代。
蚕桑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
——完备的蚕养殖到丝织品产业链
丝绸产业链:从桑树到丝绸产品
只有理解了从养蚕到丝绸制品的整条产业链,才能理解蚕桑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和内在逻辑。
与观察蚕的生长发育不同,这里养蚕到结茧的环节为止,主要产品是茧子,更确切地说是茧子壳拉出来的丝。这种蚕丝我们乡下俗称“真丝”,因为大家普遍认为丝就是蚕丝,而说它“真”是因为没有掺化纤,完全出自于蚕丝。对于农民来说,蚕结茧结好了,就可以拿去卖掉,蚕农的任务已经结束,拿到了应得的报酬,剩下的事情就是产业链的另一端了,与蚕农没有关系了。
事实上,工业化对蚕桑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工业化的到来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来到城市打工,或是去乡镇企业做工,使大量劳动力离开这一行业,另一方面也因为引进了大量科学技术而使得生产效率提高,生产的蚕丝质量更高。
由于江南蚕丝产业链的需要,茧站这一机构应运而生,并且在八九十年代曾经非常辉煌,茧站往往是小乡镇一个,大乡镇数个。茧站的设立,方便了农民领取蚕种和售卖茧子,并且有时还会给予一些专业的指导。蚕农往往缺乏途径将产品(茧子)卖到下游的服装生产商手中,而茧站通过统一的收购价从蚕农手中统一收购,再向下游生产商供货,同时负责蚕的繁育和发种,将这条产业链变得完整。
笔者此时会感慨,中国古代通过丝绸贸易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效益,也主要是因为丝绸是完整产业链高附加值的产品,涉及培桑、养蚕、抽丝剥茧、纺织、印染等多个不同步骤,在商品经济极为繁荣的今天仍然是广受欢迎的产品。
蚕的生命周期与相关手工业
养蚕每年会有多次,根据每年时间的不同,分为春蚕、夏蚕、秋蚕。
我印象中我爷爷奶奶养蚕的时间往往是春蚕(又称头蚕,5月),夏蚕(7月),中秋蚕(9月),晚秋蚕(10月)。每个月发种时间是比较固定的,一般在每月1日前后,对于农民来说养蚕是件大事,自然会腾出时间前去领取蚕种。蚕种的单位是多少“张种”,根据蚕种的重量,我爷爷奶奶说大约在14克左右。可不要小看一张种只有14克,最终老蚕阶段可以铺满一整间三四十平米的房间,并且结出超过斤的茧子,可以制成不少于10斤不多于20斤的丝绵。
在十几年前,我爷爷奶奶还把养蚕作为主要家庭收入来源的时候,每年养3~4次蚕,每次养1~3张种不等。村里养得最多的家庭会养四张种,没有更多的原因主要是场所、桑叶和劳动力的限制。每一粒蚕种比芝麻还要小。不久后蚕宝宝会从蚕种中钻出来,科学的叫法是蚁蚕,乡下往往叫小蚕。小蚕非常的小,只有视力很好的人才能看清楚。
蚕的生命周期示意图:养蚕从卵至结茧化蛹为止
蚕的身体结构
养蚕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生产活动。根据上级农事部门经过研究得到的一份指导意见(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笔者只在很小的时候见到过,不记得标题和发布单位了)指出,小蚕期间要维持蚕室温度84华氏度(约29℃),之后的二龄蚕阶段是82~83华氏度。这两个阶段的蚕在低于80华氏度时生长发育将非常缓慢,甚至有死亡的风险。这份指导中对什么时候喂叶,换覆膜,撒石灰,撒防病药等都写得很详细。
现在想来,很多同学当时养蚕的实验并不成功,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多数时候室温是达不到84华氏度的,因此需要靠烧锅炉来加温,由于锅炉和塑料膜隔热能力有限,往往半夜也需要起来烧锅炉,因此蚕农是很辛苦的。
每次蚕要长大时会有一段时间不动,不吃东西,然后蜕皮,这个阶段叫做“眠”。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主要工作是护理,做好卫生和防病工作。眠之前要先喂饱蚕,换覆膜清理掉蚕的排泄物蚕沙,基本上蚕都进入“眠”的状态以后要撒石灰和防病药。由于蚕病是无法治疗的,蚕一旦染病往往只能清理掉,以免传染,如果数量较多,这对蚕农来说会有较大损失,因此防病是一个关键点。养蚕周期总共眠四次,其中最后一眠称为大眠,大眠之后落地饲养。如果数量较多,偶有三眠后落地的情况。这样通过眠分割成不同的阶段,分别是一龄蚕(小蚕)至五龄蚕(老蚕)。当然蚕农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采桑叶给蚕喂食,到三龄蚕以后,蚕吃叶的速度非常快,故有“蚕食”这个词。蚕的口器就像剃刀一样一条一条地把叶剔下来吃掉,几个小时就能把覆盖表面的叶子全部吃完。蚕农会乐于见到这一场景,因为同时每天蚕都在肉眼可见地成长,自己的辛劳能够得到回报。
蚕只吃桑叶,因此整个养蚕周期要从大约平铺只有一本书大小的蚕种结出几麻袋的茧子,需要大量的桑叶。不同阶段喂食的桑叶是不一样的。在小蚕阶段,需要的桑叶量很小,却需要拣选嫩叶,用叶墩和切叶刀(基本上等于锋利的菜刀,但专用于切叶)将叶切得很细小,再喂给小蚕。其中叶墩是个养蚕专用的东西,它是由稻草和竹箍做成的,相比于木墩子或砧板,其主要好处是无论怎么切基本上都是平的,如果实在是凹凸不平了,面上磨掉一点又平了,一个好的叶墩非常耐用,可以用好几十年。叶墩的制作称为“杀叶墩”,“杀”在这里是“塞”的意思,通过不断把稻草塞进竹箍,可以使原本不算很坚硬的稻草形成非常坚固的结构,再用一把特制的大刀将两端削平。这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因为将一个看起来已经完全塞不进去稻草的叶墩再塞进最后几把稻草是很难的事情,并且切平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爷爷恰巧是这么一位手艺人,他因为手艺水平高,制作的叶墩方圆百里都有人买,因此年轻时在农事之余主要靠这一手艺养家糊口。
随着养蚕人数的下降,加上叶墩本身非常耐用,渐渐需求下降,手艺人往往也更愿意去做小工,这一手艺的消亡几乎是必然的。另一种与养蚕息息相关的手艺是匾匠,可以理解成专门做匾的篾匠。匾的重要性在于,在老蚕阶段之前的几个阶段都是要非常注重保温干燥清洁的,匾正好起到这样一种容器的作用。以前家家户户都有好几十张匾用来养蚕。而且匾还可以在养蚕期以外盛装物品,比方说过年打年糕或者是做糕点也会盛装在匾里面。
蚕匾:一般直径1.5米,边缘高3~5厘米
我问爷爷奶奶,养蚕最难的是什么阶段,我本来期望的答案是小蚕或者二龄三龄蚕的阶段,因为我认为切叶、换覆膜、撒石灰等工作是挺辛苦的,而且每个步骤都不能遗漏,但爷爷奶奶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是老蚕阶段。原因是老蚕阶段对叶的需求量极大,每张种采叶量高达数百公斤,而蚕的周期短,桑叶也不能储存超过一天,因此这几百公斤的采叶量必须在数日内完成。每个人只能背两个筐去采叶,就需要一天内采叶多次,基本上每天的工作就是采叶、喂叶,不断循环,相当耗费体力。在最繁忙的阶段,两个人会忙不过来,这时往往会邀请一些村里本轮不养蚕的朋友到家里帮忙,同样如果别人家有需要也会去帮忙。
老蚕阶段喂叶、进食途中与进食完毕对比图
目前我爷爷奶奶已经年逾古稀,养蚕也不再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他们仍然会每年养一次,往往只有一张种或者半张种,可能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不做点儿什么似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养完蚕他们也不愿意再把茧子卖掉,而是请乡镇里的厂家加工做成蚕丝被,送给晚辈。晚辈们能够感受到来着长辈深深的爱与关怀。
年当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回到老家,目睹了结茧的全过程。当老蚕的进食量突然大幅下降,多数蚕进入不吃不喝,动得比较少的状态时,就意味着要结茧了,这类蚕称为“熟蚕”。爷爷奶奶就会搬来稻草山,就是将稻草扎成一个圆锥形的形状,蚕就会顺着稻草“上山”,在稻草山上结茧,以保持茧子干净清洁,丝的损失少。如果黏在地面上和蚕沙、叶梗在一起,必然至少损失掉最外层,同时也会方便采茧子的过程。结茧子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当看起来茧子已经结好的时候,其实蚕还在里面吐着丝,在这期间可以去忙其他农事,或是为下一次养蚕做些准备。
结茧完毕,需要动手将茧子采下来。当不是家家户户都养蚕的时候,我爷爷奶奶会请几位朋友,一边聊天一边采茧子,大半天的工夫,一张种的茧子采了下来,装进了麻袋。最后采完茧子,还要用铲子把地上积累了很多天的叶梗、蚕沙铲掉,用小推车倒到地里,蚕沙作为有机肥料,能帮助作物长得更好。
过去和现在结茧分别使用的稻草山和塑料网
这几年我回老家偶尔遇到爷爷奶奶养蚕的时候,他们已经用上了新的设备——电炉,通过一个简单的温控装置,就可以不必在小蚕阶段为了维持恒定温度而半夜起床烧锅炉,也减少了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覆膜也有了改进,原本用线编织的膜,脏东西容易粘在上面,现在用塑料膜,也同样是多次使用的,脏东西不容易附着。
我也在想,其实对蚕桑文化是不是会消亡这件事情,我也不必太悲观,毕竟随着科技进步,这样的需求又没有消失,那么自然而然地,养蚕的经济基础仍然存在,与蚕桑相关的文化也许会减少很多,但主体却能得以保全。正如一棵桑树那样,剪枝每年都在进行,但只要主干没有死去,新的枝条新的桑叶还会长出来的,而且长得一如既往的茁壮。据了解,目前虽然由于茧子收购价无法提高,导致江南大量劳动力选择转行去打工,但在西部和北方部分气候相似的地区作为扶贫的方式引进桑树和蚕桑技术,当地劳动力开始进入这一产业。
*本文特别鸣谢笔者的爷爷奶奶,为第一手资料的提供者。
作者简介
沈继开,杜克大学届毕业生,浙江大学届毕业生,目前在西湖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蛋白质结构。除本专业外,还是历史、地理、军事、经济爱好者,希望与各位多多交流。
编辑简介
陶瑞岩,浙江大学届毕业生,博士专业是果树学,主要研究果实品质调控。除了日常科研外,平时还喜欢看电影,打网球,摄影。
ZML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