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宜州区是全国最大的桑蚕茧丝绸生产基地,退役军人覃波正在易地扶贫安置小区里忙碌着,他把安置房一楼的车库全部改造手工蚕丝被加工场,让养蚕户们所种桑养蚕出来的蚕茧进行初加工成蚕丝被,带动易地扶贫安置区搬迁居民就业创收,还手把手地教他们做电商和直播带货,把自己生产的蚕丝被销往全国各地。
“宜州将统筹推进桑蚕丝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产业链需要有创新机制来保证健康发展,我们将村集体经济作为创新发展平台,在产业链结构的前端、中端、后端不断完善其功能,保证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覃波介绍了他们经营“村集体产业”的经验。年5月,覃波联合18个村集体创立宜州区村集振兴农业开发公司,并由村集体占股70%,社会资本占股30%。覃波负责整体的运营工作,前后花了2个多月时间,率队走访调研近个村集体,结合各村的产业结构、产业资金等情况定制村集产业项目和产业风险把控方案,创建了“村集农业综合体”运营模式,聘请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出谋划策,邀请央企、上市公司参与“村集农业综合体”的建设,搭建该区村集农业投资、项目孵化、农资农具产供销、农副产品产销、村集体农业品牌推广、农业信息、村集电商、物流、农业劳务输出、农业技术服务到农业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一站式一体化平台。
目前,围绕着桑蚕产业的种植、养殖及蚕沙废物回收利用为主导,以宜州区村集振兴农业开发公司提供创新模式和各类优势资源,由本地村集体自主经营,已经在宜州区德胜镇竹仓村、石别镇板围村等四家村子成立了村集农业综合体经营部示范站点。其中,德胜镇竹仓村集农业综合体示范点于年10月26日试行营业至年8月,村集经济收入已经超过了万元;其余的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超过了86万元。年12月21日,由河池市宜州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在德胜镇竹仓村农业综合体示范点召开了首届“年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会”,成功创新模式得到了现场16个乡镇的村集体经济分管领导以及57个村委负责人的认可。
截至今年2月,已经拓展到10个村集示范点,销售额合计已超过了万元,村集体经济创新模式获得了多个国企、上市公司、大型集团公司的认可,并多次派员到宜州调研考察,目前,已经获得广西金穗集团、广西穗宁集团授信万的村集体供销产品扶持授信款。
村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环节,经过了两年多对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的布局和试点,覃波和他的团队调研撰写的提案陆续落地见效,覃波表示要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在宜州的全面布局,计划在年前,目标创建60个以上年营盈收3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实体,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村集体经济能人作为支撑村集产业的骨干,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优化村集运营模式、运营方法,整合和发动社会资本、各类社会力量,改革和创新村集优势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村委骨干力量以及广大村民,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在地方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瞿贝贝、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