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寻青砖的烧制工艺与历史 [复制链接]

1#

“青堂瓦舍”这一词语,承载着老一辈人的理想与情怀,描绘着他们心心念念的住宅模样——青砖砌墙,灰瓦覆顶。在曹妃甸的农村地区,诸如曾家湾、李八廒、蚕沙口等古村落中,偶尔还能见到青砖所建的瓦房或平房,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冀东地区的烧砖技艺起源已不可考,但放眼全国,烧砖历史却源远流长。最有力的佐证便是“秦砖汉瓦”,而考古资料更将其追溯至更遥远的时代。正是这些精湛的烧砖技艺,铸就了万里长城的雄伟、帝王宫殿的辉煌,以及众多历史名城与古镇乡村的繁荣,标志着远古人类穴居、草房、石屋时代的结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曹妃甸北部地区普遍存在砖窑,专门烧制青砖。当地的烧砖工艺经过多个环节的精细打造。首先,选土是关键,优质的黄黏土是烧砖的基础,因为只有黏土才能烧制出结实耐用的砖块。取土后,需要经过醒土的过程,让土自然老化,颗粒越细,烧出的砖质量越好,且不易开裂。

接下来是洇土,这是一项需要技巧的工作。浇水过多会导致泥土稀烂,过少则无法充分洇透。经过适当的洇泡后,再进行搅拌和泥,充分搅拌使得泥土均匀且具有黏性。

随后进入脱坯环节,使用坯斗子这种专用模具来塑造砖的形状。做出毛坯后,需晾晒三四天才能入窑烧制,但要注意不能晒得太干,否则会影响砖的黏性和质量。

接下来是装窑环节,窑口设计成马蹄状,小窑可烧制1万块砖。在此过程中,码窑的技巧至关重要,因为砖与砖之间的间距以及离火道的远近都会影响到成砖的质量。

点火焙烧时,需逐渐加温,避免一次性提升过高温度造成夹生。管火的师傅在这一环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经验决定了成砖的质量。

最后是饮窑工序,即在停火后用土和柴草围成堠,浇水慢慢淋到窑内,利用热气熏蒸使砖产生窑变,从而将红色的砖变成青色。过去,李八廒一带隶属于丰南县,而附近最近的青砖销售地点是大佟庄。后来,为了方便取土和烧制,郑庄子村东建起了一座砖窑,烧柴主要采用芦苇和黄蓿秸子,这种烧柴既不过软也不过硬,非常适合烧制砖瓦。

青砖和青瓦作为我国传统砖混建筑的关键材料,在秦汉、隋唐、元明清以及民国等多个历史时期,都打造出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建筑典范,并诞生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杰作。尽管曹妃甸地处沿海退海之地,平民多以茅屋草舍为居,但青砖房却是少数富裕人家的象征,甚至曾是沿海一带最好的房舍。这些青砖房耐盐碱腐蚀,历经百年而不风化,因此值得我们加以保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