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叶斌读懂桑基鱼塘的农业智慧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4707905.html
“桑基鱼塘”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农业智慧。汲取“桑基鱼塘”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从“桑基鱼塘”的形成发展来看,体现了“顺应天常”的生态发展观。桑基鱼塘起源于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千百年来,长江流域劳动人民将地势低、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则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为塘基,逐步演变成为“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循环模式,从而达到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从“桑基鱼塘”的生物多样性来看,体现了“取之有度”的生态保护观。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把各种不同种类的鱼,如青鱼、草针、鲢鱼,与螺蛳、蚬、蚌等水生物按一定比例混养,达到生物多样性共生共养的目的。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提高,各地陆续出现了稻虾、稻鳖、稻蟹、稻鱼、稻鸭共生共养等多种模式,反映了人们在对大自然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珍惜自然、节约资源,遵循“循时取物,取之有度”的准则和规范。从“桑基鱼塘”的复合生态系统来看,体现了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把鱼、塘、水、田、桑、蚕、粪、肥、丝、人等各要素按相生相克的原理统一于这个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了生态要素的系统治理,达到了物质和能量的叠加。“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促进当前农业生产和生态治理,加快生产生活绿色转型具有示范意义。其所构建的乡村美景,包括人居屋舍、山水田园、桑麻植被、荷塘酒舫等,从自然景观、建筑、色彩、构图等方面体现了写意画风格。汲取“桑基鱼塘”中蕴含的乡村景观美学价值和农耕人文精神,与现代农业科创及文创相结合,创新设计成具有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气息相融合、传统神韵与精神情感相契合的文创空间,营造“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乡村美景,不仅可以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极高的经济价值,更有助于为乡村振兴赋能,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作者:文:叶斌(崇明区委党校)编辑:于颖责任编辑:杨逸淇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