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岭南民居中,富人和穷人住的有何不同时代 [复制链接]

1#
初期白癜风治的好吗 http://m.39.net/pf/a_5683025.html

再次来到美食之乡顺德,但这一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舌之福,更让我欣喜的是终于领略到了岭南园林的传统之美。如果说清晖园是富庶的商人家庭才能搭建的小天堂,那么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便是了解农村家庭生活的最佳去处。

作为粤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顺德菜以清、鲜、爽、嫩、滑为特色,讲究通过简单朴实的做法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像很多福建、潮汕的侨民一样,漂泊在外的顺德人只要回归故里,都要来几道魂牵梦绕的顺德菜,然后心满意足地再次踏上滚滚红尘。

清晖园,岭南园林的代表之作。

来到清晖园,慢慢的就能感受到内部的清凉,这是因为庭院的前后疏密不同,这种独特的设计引起了空气的流动,缓解了岭南夏日炎热的空气。而到了冬季,你仍然能够在园子内看到郁郁葱葱的植被,很是美丽。

园内处处体现主人移山水之中,尽赏曲径荷风之构想,得灵感于南朝名诗人谢灵运的名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因而取名“清晖”。园林经龙氏数代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

除了对称之美外,处处的移步换景又是清晖园的一大特色。

清晖园全园构筑精巧,布局紧凑。建筑艺术颇高,蔚为壮观,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雅读朴素,庭园空间主次分明,结构清晰。利用碧水、绿树、古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集我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艺术于一身。

美丽的窗框,反映出了一种中西结合的独特美好。而玻璃种倒映出来的四季流转,又是清晖园里最美的印迹。

整个园林以尽显岭南庭园雅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并且兼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清晖园集明清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珠江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是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幻似仙境的迷人胜地,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神韵。

孙中山故居,感受农家生活的最好去处。

走进故居,最显眼的就是这栋红楼了,和孙中山幼年的家庭相差自然是很大。主楼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设计和主持修建而成的一幢砖木结构三开间两层楼房。与村中其他民居相比,具有中西合璧、坐东朝西、门多窗多回环联通的特色。

幼年的孙中山很少穿鞋子,也很少吃到米饭,常以番薯充饥。年纪稍大一些,便要跟随父亲下田插秧、除草、打禾,还常常到村外的金槟榔山山腰的山水井挑水。农闲时他还跑到隔田乡跟随外祖父杨胜辉出海捕鱼和挖蚝。因家贫买不起耕牛,孙中山每年还要替人放几个月的牛,以换得牛主同意用牛帮孙家犁翻那两亩多租佃的田地。

走进故居,首先就能看到雨打芭蕉的满园绿色,宁静而美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栋别致的民居,想必以前翠亨村也是一个富庶之地。地灵人杰的翠亨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小山村,保存了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乡土建筑、乡村建设的历史遗存,堪称岭南传统乡村的缩影。

翠亨村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孙中山在这里出生和度过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翠亨村是他最早认识社会的窗口,是孕育他革命思想的土壤,也是他最早进行社会改革的试验场。

在农耕文化展示区,观众可以认识一百多种作物不同的生长状况和水稻的春耕秋收,可以认识多件翠亨村水稻种植农具,如犁、灌溉水车、风柜、石磨等;可以接近多种禽畜并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可以了解珠江三角洲特有的农业生态--桑基鱼塘和种桑养蚕的用具。

为保护乡村历史与自然环境,本馆控制这一块水稻田,并维持原貌仍种植水稻。本地种植双季稻,早稻一般在“清明”期间插秧,到7月“小暑”前后就得以收获。早稻收割完了就要灌溉耙整稻田,立秋前后插晚稻的秧苗,当地农民有句谚语:“春争日夏争时,立秋前后要插田”。到了11月“立冬”,晚稻就开始成熟,当地有“‘立冬’三日满田红”之说。

在孙中山故居,我们可以看到岭南独有的一种生产方式。“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弊,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人们还可以通过观赏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方式和部分现代农业耕具,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作对比,从而认识到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在农耕展示区,观众还可以实地参与和操作各种农具,从而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体验回味无穷的劳动欢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