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砸钱开荒,四处举债,她在荒地设下连环计 [复制链接]

1#

创业的梦想常有

但创业的资源不常有

如果你为找不到创业的抓手而发愁

或许

把你身边最多、最常见、最司空见惯的东西

开发出资源、利用到极致

就会是你独一无二的优势

PART1

想要常人得不到的财富

那就要冒常人不敢冒的险

从高空俯瞰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你会看到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水面,其实是一个个鱼塘。荻港村有多年的历史,村民在池塘里养鱼,在池塘周边种桑树,形成了“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循环,这种人工生态系统,被称为“桑基鱼塘”。

徐敏利从小在桑基鱼塘边上长大,她8岁学习武术,19岁就开始独自一人外出闯荡。她坐着轮船,把自家的鱼拿到上海、杭州去卖。当时,外地的鱼价比老家的价格高,徐敏利就靠卖鱼,积累了多万元的财富。

3年,徐敏利的家乡荻港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荻港村只有两个小饭店,吃的地方、住的地方都没有。

徐敏利一下子就发现了商机,她觉得在村里办一个以渔家菜为主的农家乐,肯定能赚钱,可当时的荻港村,还没人这样干。这件事让徐敏利在不大的荻港村成了话题人物,家里更是反对声一片。别人都觉得,干农家乐投资太大,徐敏利又没有经营农家乐的经验,风险估计不小。

但徐敏利觉得,虽然有风险,但财富险中求。她铁了心要建起一个当地最好的农家乐。

徐敏利之所以想要转型做渔庄,也和她喜欢烧鱼有关,十几岁的时候她就经常踩着饭点到村里的老师傅家里学习怎么烧鱼好吃,久而久之,她也成了烧鱼的一把好手,村里有人办婚宴的时候,都会请她帮忙。

4年,徐敏利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流转了多亩荒地,开始建农家乐。为了能和古村的风貌保持一致,徐敏利特地请人来搞仿古建筑,抱着要建就建最好的想法,不计成本地花钱。不到半年,多万的家底就被她全都用光了。没了钱,她就只好硬着头皮跟亲人借钱。

当时,徐敏利的妹妹家庭条件不错,弟弟在外面做生意,她一次借个三五十万,想着慢慢还,想不到,她借了一次又一次,借起来没底了。妹妹算了算家底儿,最多只能借万,结果徐敏利最起码需要万。她只好请弟弟来帮忙,好在弟弟支持她,终于给她凑够了万元。

PART2

有了渔庄就得有好鱼,想要好鱼就得有好环境

想要金山银山,归根结底还是得有绿水青山

在家人的帮助下,徐敏利的渔庄慢慢成型,再加上来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妹妹徐建莉最终决定将自己的资产一千多万元全部投进来,并且加入渔庄帮助徐敏利一起管理。4年年底,徐敏利和妹妹弟弟总投入0万元,建好了一座集餐饮、住宿、垂钓等休闲活动于一体的渔庄。但是,徐敏利没有餐饮类项目的经营经验。为了让农家乐发展得好,她想起了一个叫钱荣华的人。

钱荣华是荻港村鼎鼎有名的大厨,他和妻子在村里开了一间小饭店,有一手烧鱼的绝活,他能变着花样用鱼做出一百多道菜,十几年来,钱荣华的饭店生意一直人气很旺,徐敏利烧鱼的手艺就是跟他学的。这次,徐敏利想借钱荣华的名气,把渔庄快速做起来。6年,渔庄正式营业,湖州、杭州、上海等地的客人,都被吸引来了,渔庄的年营业额达到了多万元。

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徐敏利招商引资,又投入多万元,将渔庄建筑面积扩大到了0平方米。

但是,随着人越来越多,很多人给徐敏利提意见说鱼没有以前的好吃了。原来,过去荻港村的渔民都用养蚕剩余的废料蚕沙、蚕蛹喂鱼,生态环境良好,后来,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村民开始改用混合饲料喂鱼,这样鱼生长速度更快,产量更高,但是,鱼塘的水质却一天不如一天。严重的时候,整个池塘的水面都会被浮藻盖住,不仅会造成鱼的缺氧,甚至会散发出难闻的臭味,再这样下去,游客都不愿意来了。

于是,徐敏利和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叶金云合作,叶金云发现,当地渔民一直以来用的沉性饲料,投入水中很快会下沉,鱼吃不完,剩余的沉性饲料,会对水质造成影响。于是,叶金云提出先从浮性饲料入手,要用全新的颗粒饲料来养鱼。徐敏利听了叶金云的建议,改用浮性饲料喂鱼。经过一年的试验,鱼塘的水质和鱼的肉质,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村民看到徐敏利的鱼塘水质变好了,都跟着她用上了浮性饲料,村里的环境更好了,鱼的产量也提高了。

如今,徐敏利又在她的鱼塘里尝试用麦芽喂鱼,就是这种鱼,能卖出比市场上高出一倍的价格,为了推广这种用麦芽喂出来的鱼,徐敏利会组织活动请游客和村民免费品尝。

PART3

鱼是家乡的,桑是家乡的,文化也是家乡的

家乡最常见的东西,却是她最宝贵的资源

荻港村的环境越来越好,来的游客越来越多,7年,渔庄的年营业额达到了万元。这一年冬天,徐敏利为了庆祝丰收,感谢村民对她建设渔庄的帮助和支持,特意挑了个日子,组织了一次唱渔歌、跳鱼舞、品鱼宴的活动,跟大家一起热闹热闹。

这次活动,原湖州市文化馆馆长王似峰也来了,他提出来荻港应该做鱼文化节。徐敏利听后,也觉得这是一个宣传渔庄的好机会。于是,8年12月,第一届鱼文化节在徐敏利的渔庄正式举办,她烧上0多斤鱼送给游客免费品尝,再加上一些鱼糕、鱼元等特色美食,除此之外,游客还能体验渔歌、鱼画、剥茧、缫丝等项目。徐敏利投入二十多万元,这场活动在湖州等地一下子火了。

于是,从8年开始,徐敏利每年都会在渔庄举办一次不同主题的“鱼文化节”,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游客不断增多,渔庄也在不断扩大,更多的村民来到她的渔庄工作,从五十多人,增加到了三百多人,村民们发挥自己的创意,用捕鱼的工具做乐器,用蚕茧做文创产品,徐敏利还鼓励大家全员销售,无论是什么岗位,只要推荐朋友来渔庄用餐,都有一定的奖励。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鱼桑文化,徐敏利还在渔庄里建了一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组织研学活动,走上了农旅结合,文旅互动的特色发展之路。年,徐敏利的渔庄获得了“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称号,鱼文化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荻港村有1多亩桑地,每年产出万斤桑叶,养蚕要消耗多万斤,剩下的桑叶没人收,只好拿去喂羊,其实,桑叶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如果能把没人要的桑叶利用起来,既能为渔庄提供新产品,也能为种桑的村民增加一定的收入。

湖州茶文化历史悠久,徐敏利想用桑叶做茶,她和蚕桑技术研究员楼黎静合作,开发桑叶茶。桑基鱼塘系统的自然环境好,这里的桑叶主要用来养蚕,几乎没有农药;桑叶不用施肥,鱼塘里的淤泥就是上好的肥料。

如果桑叶茶能够量产,斤桑叶能做斤桑叶茶,一斤桑叶茶卖元,每亩桑园可以增收2元,荻港村有1多亩桑地,一年至少可以为桑农增收20万元。

年,徐敏利在荻港村成立了“湖桑茶生产合作社”,以2元左右一斤的价格,收购农户养蚕剩余的桑叶。为了推广桑叶,徐敏利带领团队,将桑叶茶研磨成粉,在传统糕点的基础上,开发了桑叶糕、桑叶曲奇、桑叶蛋糕等产品,为了推广这些产品,渔庄里每天的早餐,都会免费提供桑叶糕点给客人品尝。很快,桑叶糕点就成了渔庄里的热销产品。

年,湖州桑基鱼塘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徐敏利的桑叶茶,成了湖州桑基鱼塘代表性特产。年,徐敏利的桑叶茶年销售额多万元,桑叶糕点产品的年销售额,能达到多万元,渔庄的年营业额突破了0万元。

年以前,徐敏利的渔庄都是从周边的菜农手里买菜,后来需求量大了,她需要从外地市场采购,但是运输上又不太方便,于是徐敏利决定自己种菜。年,她打听到隔壁新荻村有两百多亩荒地,就租下来建了一个蔬菜基地,请来浙江省有名的农艺师。徐敏利的蔬菜基地还优先为新荻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徐敏利的蔬菜基地每年能产出蔬菜水果多吨,解决了蔬菜供应的问题,渔庄能够自产自销,没有了后顾之忧。

接下来,徐敏利打算让自己的产品进入湖州市场。她陆续在湖州市建立了15个销售点,年销售额0多万元,她还在湖州市开了3家连锁酒店,年营业额达到多万元。年,徐敏利的渔庄占地面积扩大到了多亩,拥有员工人,餐位0个,每年平均接待人次万,年总营业额达到多万元。

徐敏利之所以能把一个小小农家乐

做到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重点,就是抓住并利用好手头的资源

从开农家乐找对的人少走弯路

到利用本地优势特色

做桑叶产品、种蔬菜,再到借文化节宣传自己

她都是把现有资源用到了极致

很多人创业都在为找不到抓手而发愁

其实换个角度拐个弯

可以抓住的资源就在眼前

来源:非常姐三农创业联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